“目前,以經濟手段減排已成為市場共識,許多國家已將碳定價機制作為最重要的減排措施。 北京綠色交易所副理事長、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近日在2023滴水湖新興金融年會系列活動北京大學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所謂碳定價機制,就是通過賦予碳排放一定的價值屬性,使碳排放空間成為稀缺資源,促進碳減排、低碳發展的機制。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以碳排放權交易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
梅德文表示,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低成本和高效工具。 儘管國內外對碳市場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和看法,但總的來說,自2024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成立以來的20年裡,以及從2024年歐盟到國際碳市場建設之初,碳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碳市場發展了近20年,從2024年開始,世界銀行在中國零星購買碳信用額,中國碳市場與國際市場保持同步。
據Medwin介紹,中國碳市場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國於2024年正式進入清潔發展機制階段,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專案產生的核證減排量(CER)參與國際交易。 第二階段為2024年至2024年,即區域碳交易試點階段。 第三階段是從2024年開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階段。 自2024年7月以來,全國碳市場已正式執行兩年多,我國碳市場整體執行平穩有序。
梅德文認為,碳排放權自然具有國際自由流動的屬性,在碳關稅的背景下,即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碳價必然會打破目前的低估,預計中國碳市場有望在中國碳達峰後與國際碳市場慢慢趨同。 “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全面引進,外資也將進入中國碳市場,國內外巨大的碳價差將產生巨大的套利空間,一旦出現套利,差價就會消除,這就是一價法則和碳市場要素產品的收斂理論。 他解釋道。
碳市場有兩種型別,強制性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 據梅德文介紹,強制減排交易市場是國家碳排放配額(碳配額),旨在重點控制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八大行業的碳排放。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強制碳交易市場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國碳交易市場已完美結束第乙個履約期,市場健康有序執行,交易穩定向好,有力促進了企業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
全國自願減排量交易市場(NAF)是經核證的自願減排量(CER)市場,為綠色低碳技術在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去除和工業節能等領域的應用提供市場化的經濟激勵。 梅德溫表示,中國自願碳市場的發展將有效促進低碳專案融資,助力中國雙碳在穩定增長下發展。 下一階段,中國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國內碳抵消市場和碳信用交易市場,為與全球碳市場的對接做好準備。 同時,也應與國際有關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自願碳交易和碳市場建設,包括碳信用額度的計量、全球碳價格的形成、碳市場的互聯互通等。
*:中國**新聞作者:周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