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航空工業的早期發展中,I-5雙翼飛機和I-6戰鬥機作為自己設計的戰鬥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化的戰鬥機不再能夠滿足蘇聯空軍的需求。 結果,**設計局開始致力於新一代戰鬥機的設計,由當時著名的蘇聯飛機設計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波利卡波夫擔任首席設計師。
在I-5戰鬥機的基礎上,波利卡波夫進行了改進並推出了I-15戰鬥機。 這是蘇聯的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它不僅在蘇聯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得到了中國人民**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軍事援助,顯示出其強大的效能和出色的適應性。
從技術上講,I-15戰鬥機沒有明顯的特徵,它採用雙翼飛機布局,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和操控性。 在戰爭中,I-15戰鬥機表現出優異的效能和戰鬥力。 它贏得了許多空戰,為蘇聯空軍做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它被用於運輸任務和偵察行動,展示了它的多功能性。
總的來說,I-15戰鬥機是蘇聯航空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僅代表了蘇聯飛機設計的實力和水平,而且為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I-15戰鬥機的效能引數:
翼展:975公尺。
隊長:6人10公尺。
高度: 220公尺。
機翼面積:2355平方公尺。
空重:1012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1415 kg。
螺旋槳直徑 28公尺。
發動機:一台M-22九缸星形風冷發動機。
最高時速:350公里/小時。
最大射程:500公里。
機載**:四架PV-1 7架62公釐同軸航空機槍或兩挺12.7 公釐 BS 機槍,4 枚 40 公斤炸彈或兩枚 50 公斤炸彈。 6 枚 RS-82 火箭。
該機為雙翼飛機,結構獨特,機身短而厚,單座設計,帆布覆蓋的木製骨架。 與該系列中的大多數型號和其他雙翼飛機相比,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海鷗形上翼設計,具有優雅的線條和出色的空氣動力學效能。 該飛機具有開放式駕駛艙和固定的後三點式起落架,使其在著陸和起飛時更加穩定。 該飛機還配備了兩個葉片螺旋槳,使其能夠在飛行過程中產生強大的推力。
飛機的前機身採用鋁製蒙皮,其餘部分則覆蓋,這種材料選擇使飛機在保持強度的同時減輕重量。 此外,該飛機還配備了盤式制動器,使其在著陸時更安全、更穩定。 絕大多數 I-15 使用固定螺距螺旋槳,能夠在不同的飛行條件下產生最佳推力。 但是,也有配備VLSH-6可變螺距螺旋槳的飛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獲得最佳飛行效能。
總的來說,這台機器是雙翼飛機,結構獨特,效能優異。 其海鷗形上翼設計、開放式駕駛艙、固定式後三點式起落架和雙葉螺旋槳,使飛機在飛行中具有出色的效能和穩定性。 同時,材料的選擇和制動裝置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機器對安全的重視。
駕駛艙擋風玻璃在側帶上配備了OP-1光學瞄準器,使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能夠更準確地瞄準。 這種瞄準器不僅精度高,而且可以讓飛行員更準確地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為了防止儀器故障影響瞄準,OP-1光學瞄準器還專門配備了一對KP-5瞄準環。 該環可用作備用瞄準方法,即使在光學瞄準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飛行員也可以繼續瞄準。 這種雙重保障的設計,使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更加放心和安全。
通常,安裝在駕駛艙擋風玻璃側條上的OP-1光學瞄準器和KP-5瞄準環是飛機中非常重要的瞄準裝置。 它們不僅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而且還讓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更加安心和安全。
I-152 的中檔版本 I-15BIS 採用直翼設計,將其與該系列中的其他型號區分開來。 上翼不是海鷗翅膀,與其他型號有很大不同,很容易辨認。 I-153後期版本採用可伸縮起落架,在外觀上與I-15的中早期版本有明顯不同。 此外,I-153使用了更長的發動機護罩,不僅完全覆蓋了發動機,而且還延伸到前起落架,完全包裹了那裡的機身。
風洞測試表明,這種改進使機身更加流線型,從而提高了速度。 巨大的半圓形螺旋槳整流罩完全覆蓋了輪轂部分,進一步改善了空氣動力學特性。 槳輪轂整流罩的中心突出有乙個棘輪,用於連線啟動器。 根據蘇聯**流體力學研究所的試驗結果,將I-153機翼改回海鷗式布置,飛機效能大大提高。
除了設計上的缺點外,I-153 在旋轉過程中的效能也很差。 與 I-16 相比,I-153 更容易陷入困境,也更難擺脫困境。 當第三圈完成時,飛機進入水平螺旋,到第五圈時,發動機只是撞擊。 在這一點上,要擺脫螺旋是極其困難的。 結果,故意進入混亂受到飛行單位的嚴重限制,直到後來才制定了一套恢復程式,但大多數飛行員沒有時間精通該計畫。
在早期階段,蘇聯生產的那些系列型號由美國萊特“颶風”SGR-1820-F-3發動機提供動力。 然而,隨著生產的進行,逐漸發現蘇聯M-22九缸風冷飛機發動機不符合效能要求。 儘管有其優點,但該發動機的效能並不盡如人意。與此同時,蘇聯不得不面對另乙個問題 - 美國發動機的“M-25發動機”蘇聯副本的工作進展緩慢,無法按時交付。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聯開始尋找其他解決方案。 經過一番努力,蘇聯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替代方案。 蘇聯決定採用英國的“流星”發動機作為我們的新動力源。 該發動機具有更高的效能和更可靠的技術,可以滿足蘇聯生產的需要。 同時,蘇聯還與英方達成了合作協議,保證了**鏈的穩定性和生產的連續性。
通過這一系列工作,蘇聯成功地解決了發動機**的問題,提高了產品的效能和質量。 蘇聯的生產進展順利,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蘇聯的努力和正確的決策實現的。
在2024年至2024年間,蘇聯空軍裝備了大量配備M-22發動機的I-15戰鬥機,這種改裝被稱為I-15 M-22。 與之前的I-15相比,M-22發動機的功率有了明顯的提公升,但與更強大的M-25發動機相比,功率仍有一定的差距。
M-25 發動機的功率高達 630 至 715 馬力,而 M-22 發動機只有 480 馬力。 結果,配備M-22發動機的I-15的最高速度略有下降,從原來的368公里/小時下降到350公里/小時。 同時,其天花板已從9,800公尺減少到7,250公尺。
然而,到 1936 年,蘇聯空軍決定用所有 M-15 發動機公升級 I-25,這架改裝飛機被稱為 I-15 M-25。 配備 M-25 發動機的 I-15 在效能上得到了顯著提高,使其在空戰中更加舒適。
西班牙戰爭結束後,蘇聯空軍領導層錯誤地認為,在未來戰爭中表現更好的雙翼戰鬥機仍將佔據重要地位。 因此,I-153戰鬥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I-153 由 Shvetsov M62R 發動機提供動力,功率為 1,000 馬力,最高時速為 444 公里/小時。
I-15的預生產工作在飛行測試完成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 1934 年仲夏,I-39 戰鬥機的第一批生產版本在第 15 飛機製造廠生產並交付。 這些飛機嚴格按照各種設計標準製造,以確保其良好的效能和穩定性。
I-15 的生產版本配備了兩個 7。62公釐PV-1同軸機槍,“PV”意為“空戰機槍”,是馬克西姆機槍的機載改進型。 這種機槍專門設計用於用風冷槍管代替水冷槍管,並裝有每發750發子彈的金屬鏈。 為了更好地滿足戰鬥的需要,在後來的生產模型中增加了兩個762公釐PV-1同軸機槍,彈藥儲備也有所增加。
彈藥存放在油箱後面的機身中部,飛機下翼可配備四個DER32小型炸彈掛架,可提供40公斤的載彈量。 這些炸彈包括四枚P-7、四枚AO-8或四枚AO-10炸彈。 如果使用過載配置,還可以攜帶兩枚 50 公斤的炸彈。
在I-152武器方面,它配備了4 762公釐PV-1同軸機槍,位於上部的兩挺機槍各有1100發子彈,而下部各有425發子彈。 此外,大多數生產的I-15 Bis都配備了四個DER-31掛架,每個掛架的載荷為150 kg,以及兩枚FAB-50和AO-25炸彈。 有些飛機還有六個用於六枚 RS-82 火箭的 Ro-82 發射器,有些飛機還有與 VAP-32 噴霧器相容的 Der-6 掛架。 在諾曼海姆戰役中,I-82使用RS-152火箭彈,承擔了對地攻擊任務的很大一部分。
I-153 將最大有效載荷增加到 8 枚 RS-82 火箭,並增加了 4 枚射速更快的 762公釐Schkass機槍。 在隨後的修改中,原來的SHKAS機槍被4 12單位取代7公釐BS機槍。 這些改進使I-153在空戰中更加有效。
20世紀30年代中期,I-15戰鬥機以其優異的效能成為當時雙翼戰鬥機的主流。 它不僅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出色,而且在中國早期的抗日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與日本戰鬥機的對抗中,I-15也表現出了出色的作戰能力,保持了效能優勢。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金屬單翼戰鬥機開始出現,並逐漸在戰場上佔據主導地位。 包括I-15在內的雙翼戰鬥機開始看起來已經過時了。 進入40年代後,I-15等雙翼戰鬥機在金屬單翼戰鬥機面前顯得脆弱。 它們過時的設計和效能限制使它們對新戰鬥機無效。
儘管 I-15 在早期戰爭中表現出色,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戰爭需求的變化,它很快就過時了。 這引起了人們對I-15的作戰能力和適應性提出質疑,最終被更先進的戰鬥機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