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聞客戶端記者宋浩。
羅翔,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近年來,司法考試公開課走紅後,一直致力於法學知識和法治精神的普及。 繼《刑法講義》和《圓法》等作品之後,12月16日,他的新書《法律的悖論》也相繼問世。
同時,帶著“你的正義是我的正義嗎?在北京舉行了一次法律圓桌會議。 本次活動由圖書出品方國脈文化、西西弗斯書店、北京國貿商城共同策劃。
在這次圓桌會議中,從主廚到嘉賓,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法人”。 著名法學大師法山叔叔擔任主持人,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陳碧、趙紅、李洪波、羅翔四位學者參加了對話。
學者們從法律角度出發,評論熱點、探討法理學、思考悖論、區分分析合理規律,深入到現實社會和網路熱點話題,帶讀者在法律界的深度思考之旅,引發熱議。
談話圍繞著羅翔的新書《法律的悖論》展開,他花了兩年時間寫這本書。
《法律的悖論》,羅翔著,國脈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出品,2024年12月版。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看到類似的熱議:法律講感情嗎?是犯罪,還是犯罪?自願殺人是犯罪嗎?罷工向老闆要錢,是一種勒索嗎?
針對類似爭議,羅翔在新書中深入剖析了14種法律經典對立案例,找出法律盲點,揭示法治核心,引導讀者思考法律中的悖論。
羅翔的《刑法講義》廣受好評,曾獲錢江晚報、浙江新華社“春風讀書單”**圖書獎。 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法治的細節》獲得了第17屆文津圖書獎。 有別於以往寫案例、丟擲意見的方式,《法律悖論》不僅涉及案例和觀點,還展現了羅翔思考問題的“腦迴路”。 他希望讓讀者了解法律思維的底層邏輯,辨別理性與法律之間的艱難平衡,像律師一樣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法律圓桌會議的特邀作者均來自中國政法大學,都是羅翔從小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同學。 他們堅持常年撰寫關於大眾法的文章,從各自的專業出發,從不同的法律角度解讀熱點話題。
陳碧的研究興趣是調查和證據,她是《正義的回聲》的作者。趙巨集是《權力的邊界》的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人權法和教育法,著有《法學常識》。 與羅翔的幾部作品一樣,這些暢銷的法律書籍也是由國脈文化出品的。
程式正義和後果正義哪個更重要?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李洪波認為,“程式正義”的概念在現代已經確立,正義已經通過理性的環節,讓大家擺脫了感性或衝動,讓我們進入了理性狀態。
李洪波,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他認為,通過這個過程,你會發現,法律其實並不是在絕對的真假意義上滿足絕對的正義,而是尋求各方之間最大的共識,選擇最不壞的結果。 “如果沒有公正合理的程式,結果的公正就像水中的花朵,鏡子中的月亮,根本無法實現。 李洪波說。
羅翔提到,法律思維不是木強思維。 他認為,乙個法人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之: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最會接受哪種觀點?
因為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強大,也許你是最低的。 他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轉世到什麼樣的世界,你想進入什麼樣的世界,乙個弱者吃強者、適者生存的世界?還是說,即使你身卑不弈,你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利也能得到保障?”
羅翔,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很多法律人總覺得理性比感情更重要,認為人太情緒化了。 在羅翔看來,“我自己的思維有限”,理性與感性並不矛盾。 這就是為什麼他非常喜歡阿奎那的名言:“理性的東西首先是感性的。 ”
我們每個人都有乙個公平公正的工廠環境。 羅翔說,這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說:我們不能灌輸正義,我們只能啟用每個人的正義。
陳碧,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談及大眾總是希望女性受害者以完美形象出現的問題,陳碧指出,這些指責可能是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陳弼認為,如果我們能慢慢接受這些女性的不完美,或許就能意識到女性在性騷擾和**案件中的主導地位。
關於公權力的邊界,趙巨集說,未經授權的就是禁止的。 法律保護弱勢群體免受當權者對權利的貶低和侵蝕,是我們傳達的法治的基本含義。 權力和權利之間有明確的界限,對於公共權力來說,未經授權的就是被禁止的。 對於個人來說,法律不禁止是我們的權利。
在讀者互動環節,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學生、《暖心offer》第五季選手徐文婷提問:在唐山打人案中,除了加入女性視角,法律還能做些什麼來保護女性?
陳碧的回答是,判決確定後,會有更多的討論和反思。 她指出,案件審理後,法律專業人士或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共同努力解決此類困惑和問題。 案件發生後,新聞熱搜,以後也不會消失。 “我們應該記住它,以便我們找到這個案子的價值和意義。 ”
*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