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國金融40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黃啟帆在2023“讀懂中國”國際大會(廣州)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未來中國經濟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他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執行出現了三大積極現象:出口結構明顯改善;引進外資逐年增加新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國內大迴圈帶動的國際國內雙迴圈趨勢越來越顯著。
儘管與美國有摩擦,但事實上,中國近十年引進的外資高於過去十年,而這五年也高於過去五年。 黃啟帆表示,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在於,中國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可以有效稀釋製造業的採購、研發、銷售、物流、固定資產投資甚至人力成本,從而進一步形成大市場吸引的“房地產銷售”和國外兩種模式或進入原因的低成本綜合製造的“產銷”中國。換言之,中國正以其強大的引力場吸引全球資源要素。
黃啟帆認為,未來至少要推進三大改革:一是轉變經濟增長動能,二是促進內外貿一體化,三是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圍繞大會的主題“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成就”,我想就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三大新變化和下一步改革的重點,與大家分享一些交流。
首先,近年來,我國經濟執行出現了三個積極現象,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首先,近年來中國出口結構明顯改善。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製造業轉型公升級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高階出口、高附加值趨勢明顯。
與20年前相比,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我國出口的比重大幅下降,2024年佔比不足10%。 相應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近翻了一番。 如今,高科技產品加上機電產品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一架飛機一雙襪子”的說法早已成為歷史。 如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外貿“新三”正在支撐中國外貿新格局,今年中國有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未來,中國的出口結構和國際條件將得到改善。 雖然近年來受美國對華戰爭和不斷推動脫鉤斷鏈的影響,一些行業已經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這些行業大多屬於短流程加工和裝配,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 但這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生動寫照。
二是引進外資呈現連年增長態勢,中國已成為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 據有關部門統計,2024年至2024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向型經濟發展最快的十年,年均引進外資約1200億美元。 從2024年到2024年的過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引進約14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 從2024年到2024年的過去五年,中國每年引進的外資實際達到約1570億美元,高於前十年。 2024年至2024年的三年間,年均引進外資約1700億美元。 去年,儘管疫情嚴重,對經濟上行發展預期不佳,但實際收到的外資達到約1800億美元,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年份。
也就是說,儘管與美國有摩擦,但實際上,中國近十年的對外投資高於過去十年,而這五年也高於過去五年,這是乙個非常特殊的現象。
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在於,中國已經形成了乙個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 這個大市場擁有世界第二大GDP總量、世界第一人口和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為120,000美元,即將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進入這個語言系統。
1. 法律和法令。
首先,具有良好營商環境的大市場可以有效稀釋製造業的採購、研發、銷售、物流、固定資產投資甚至人力成本,形成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兩種模式或理由,即大市場吸引的“房地產銷售”和綜合製造成本低的“生產銷售”。 因此,近年來,雖然美國要求企業撤出中國,但包括美國資本在內的外資進入較多,使利用外資的實際規模再創新高。 換言之,中國正以其強大的引力場吸引全球資源要素。
三是新發展格局形成,國內大迴圈帶動的國際國內雙迴圈趨勢日益顯著。 ** 提出以內迴圈為基礎、相互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至2024年的30多年裡,我國一直處於“對外兩端、大進大出”的階段,外迴圈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024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出口佔GDP的比重達到32%,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平穩地從2024年的64%調整到2024年的32%,為2024年以來的美國對華戰爭做好充分準備,避免硬衝擊和硬著陸。 從2024年到2024年,中國進出口**穩定在GDP的32%左右。
想象一下,如果2024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的64%或更高,並且與美國對華發動戰爭相撞,會發生什麼中國市場的內迴圈已經採取了預防措施,使美國的“棉毯”戰爭,一直沒有結果,並因此而受苦。 到2024年,我國外貿總額約40萬億元,GDP約120萬億元,外貿依存度保持在33%左右。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中國同志為核心,公司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先後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市場等重大巨集觀經濟治理戰略,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經濟具有四大優勢,改革空間巨大,發展潛力巨大,未來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11月17日,**主席在APEC工商領袖峰會上書面致辭中指出,我國擁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完整產業體系的供給優勢、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 韌性和潛力。
**上述四大優勢,是我們當前化解各種風險隱患、迎難而上、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板塊。 充分發揮這四個優勢,就要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的“五個堅持”,即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發揚奮鬥精神。其中,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唯一法寶。 在改革方面,未來至少有三大改革有待推進:
一是經濟增長動能轉變。 過去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要把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比如,在汽車消費方面,中國汽車年銷量雖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多年來一直徘徊在2700萬輛左右。 2024年,中國1000人擁有的汽車數量僅為214輛,而全球人均GDP約1萬美元的發展中經濟體1000人擁有的汽車數量約為400輛。
未來十年,中國人均GDP有望超過2,按目前**20000美元,每千人的汽車保有量有潛力突破400萬輛,年銷量有潛力突破4000萬輛,同比增長1300萬輛。 按照目前我國乘用車平均價格約15萬輛計算,新增內需約2萬億。 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增加,可以倒逼大城市擴大道路、停車場、充電樁、儲能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公升我國汽車等裝備製造業全產業鏈優勢。
二是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這是實現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進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切入點。 但目前,我國國內外貿易在稅收政策和結算模式、質量標準、營銷方式、監管標準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比如,對外貿出口有留存、退款等激勵措施,基本可以“即期付款”,付款周期短,資金占用少但內貿收款賬戶期限較長,一般在半年以上,企業資金壓力較大。 對於外貿貨物轉內銷,應按照國內市場的要求進行產品質量認證、檢驗和試驗,部分產品應重新調整生產線引數。 外貿業務有大批量和小批量之分,業務模式比較簡單,流程相對較短內貿流通一般為小批量和多批次,在研發設計、廣告營銷、流通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較多,經營模式複雜。 等一會。
為此,要研究出台重大政策措施,規範社會主義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改革不斷深化,使我國超大規模統一市場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訓練場”和“避風港”。
三是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 2024年,我國GDP將達到121萬億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為43%,與世界相比相對較低。 構建新的發展格局,逐步將消費、投資、進出口佔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4:3調整為5:3:2。
消費比重的增加不取決於貨幣的分配,而是從根本上取決於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要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52%左右。 實現這種分配格局的調整,關鍵在於做大中等收入人口,使目前4億中等收入人口在未來10年左右翻一番,從4億多人增加到8億人,低收入人口從6億人減少一半。 這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經濟初級分配中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的關鍵路徑。
總之,搞好這些改革,就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這些改革本身有的就是創造和積累財富的改革,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紅利。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和基本面不會改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只會通過深化改革而越來越堅實。 **主席指出,下乙個“中國”仍然是中國。 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這就是我要說的。 謝謝!
內容**:本文為黃啟帆2024年《讀懂中國》
國際會議(廣州)演講的節選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