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文瀾閣被學術界譽為“東方文化金字塔”的“四庫全書”西遷至貴陽,先後藏匿在科學路貴州省圖書館、維清路張家祠和鹿衝關地木洞,秘密儲存時間長達6年零8個月, 其中,在鹿衝關地木洞的貯存時間長達5年零8個月。這段珍貴的文化記憶,在**時期由貴州省圖書館以“四庫託管”檔案的形式儲存下來。
2024年,在成堆的舊檔案中發現了273頁的檔案。 整理文嵐館“四庫全書”秘密收藏的貴陽時期相關檔案、電報、信件、支出及各類憑證,發表“護文守文化”的慘史。
貴州省圖書館副館長、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鍾海珍,擁有30多年的圖書館工作經驗,是修復第一檔案的先行者。 她開啟了儲存了100多份舊檔案**的電子檔案,講述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的故事。
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國寶緊急移至貴陽
據悉,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文蘭館“四庫全書”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於2024年8月1日開始向西移動,途經福建、江西、湖南,共2000多公里,歷時9個月,於4月30日抵達貴陽, 2024年。
除浙贛鐵路外,圖書館西遷主要靠航運、人挑、馬為主,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可謂歷經千辛萬苦。
該圖書館於2024年4月30日深夜抵達貴陽,存放在科學路的貴州省圖書館。 2024年6月1日,貴州省圖書館館長蘭端祿報告說,到達貴陽的圖書館藏書有文蘭閣“四庫全書”原件、原文蘭閣誤抄書、文蘭閣遺書、原文蘭館續藏、青銅活字書《古今藏書》, 共藏書3467冊,藏書42536冊。
由於當時貴州省圖書館面積狹小,藏書條件有限,有關方面下令購置了張家祠堂,渺清門外有幾十間大大小小的房屋,2024年9月28日,140箱《四庫全書》與貴州省圖書館數萬冊古籍一起裝入張家祠書堆。 駐貴州浙江省圖書館《四庫全書》的保管員夏定宇也駐紮在張家祠堂,開始複述圖書館書籍。
1939 年 2 月 4 日,日軍飛機轟炸了最繁華的大十字商圈貴陽及其周邊地區。 文瀾閣“四庫全書”所在的張家祠,距離大十字商圈僅兩公里左右,圖書館安全再次受到嚴重威脅。
2024年4月8日,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和《古今藏書》被轉移到貴陽市北郊徐關溪鎮濟澳山腰的母親洞。
洞穴收藏:《四庫全書》度過了六個春秋
鍾海珍表示,葛文蘭的“四書”在貴陽安全存放了6年零8個月,感謝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守護圖書館書籍的人們,對藏書科學、認真、細緻、持久的除濕保護。
鹿衝關母親洞是乙個被茂密森林覆蓋的大型喀斯特洞穴,面積超過100平方公尺。 貴陽多雨季,經常處於“三天不晴”的局面。 躲過了日機空襲威脅的“四庫全書”號,隱藏在防空條件較好的地母洞中,卻面臨著防潮問題。
據悉,在圖書館圖書搬遷前,有關方面“為防潮,在洞內搭建了乙個長約2丈5英呎、寬約3丈的木台”。 離地面約兩尺,鋪上石頭作為柱基,石灰放在木板下,在平台上洞頂附近建斜瓦棚,用滴水蓋水。 洞邊有一條溝渠,洞頂滴水,順著瓦片流下來,倒入洞底,流入洞內。
西遷貴州梅潭期間,浙江大學校長朱可珍先生視察了地木洞圖書館,提出要將洞內的木棚改建,用瓦片覆蓋,再砌磚牆,確保安全。 為了方便看守金庫的文員、工人和警衛的住宿,在洞口附近建造了三間茅草屋。
在圖書館存放期間,教育部多次派員進行現場檢查,不斷改善圖書館的存放條件。 通過《四庫全數改進裝置方案》、《臨時費用預算表》和《概算清單》等,可以詳細看到當時徹底、科學的改進措施。 據檔案記載,圖書館修繕後,“三面用板牆隔開,防止潮濕,後面有三扇圓窗在黑暗中開啟,晚上開閉,透氣。 洞口掛著油布,早開晚掛,讓陽光照耀。 洞底低窪處滴水積井,水分較重,故用石頭隔開。 而在木台下和書櫃之間,裝滿了木炭和石灰,吸收水分,洞內的潮濕度基本得到控制。 ”
為了有效去除水分,還專門制定了烘乾圖書館圖書的具體操作流程,每箱圖書必須經過盤點、開箱、包裝、烘乾、捆紮等程式,細節無誤後,再加入樟腦粉,用油紙、牛皮紙蓋好,再釘好密封盒。 由於晾曬圖書館書籍的效果顯著,因此每年秋天晾曬圖書館書籍以去除水分已成為一項必要的工作。 2024年後,春又晾曬,形成了春秋兩番晾書的做法。
文瀾館“四藏書”建設期間,浙江省圖書館先後派專人到貴陽負責圖書館藏書工作,直到2024年底圖書館藏書離開貴州時,貴州省圖書館一直負責相關行政工作。
獨山失傳,國寶搬遷
2024年秋,日軍發動豫相桂戰役,打通了大陸交通線。 同年11月,日軍侵入黔南黔南獨山,貴陽開始組織撤離,有關各方決定將文蘭閣的“四庫全書”調往重慶。
2024年12月6日,四庫全書、貴州省圖書館保管員毛春祥組織人力將藏書從母親洞運到張家祠堂,8日打包裝運。 202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2024年5月7日,載著葛文瀾的《四庫全書》的六輛汽車從重慶清木關出發,歷時近兩個月,於7月5日返回杭州。
如今,貴州省立圖書館、張家祠早已拆除,只有母親洞依然矗立在鹿衝關森林公園的荒涼叢林中,向每一位遊客講述著70多年前的珍貴文化故事。
作者:蕭燕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