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支援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發展養老金融業務,豐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提供養老理財規劃, 基金管理等服務。業內人士認為,白銀經濟的發展意味著養老金行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金融服務養老行業帶來了機遇。
目前,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現狀如何?保險基金在養老產業領域如何運用?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和專家。
產品供應持續優化。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目前,60歲以上人口近3億,預計到203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4億,佔總人口的30%以上。 專家認為,發展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影響的重要一環。 養老金融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體系於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個地方啟動實施。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超過5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目前,36個城市和地區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執行順利,一期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是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繳費完全由參保人自行承擔,參保人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要求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等金融產品,實行全套積累,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據全國社保公共服務平台披露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數量已增至741種,其中儲蓄產品465種,**產品183種,保險產品70種,理財產品23種。
招商銀行已建成集“社保賬戶、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養老基金”於一體的“個人統一視角”養老金主賬戶,並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構建涵蓋“儲蓄養老金+支出養老金”的養老金金融服務體系。 目前,招商銀行已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500多萬戶,推出個人養老金產品160餘款,繳納金額超過70億元。
招商銀行個人養老金客戶的平均年齡為36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樹立了養老意識,開始為老年人推廣這種超長期投資。 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對銀行開戶、產品組織優化能力、系統化運作的巨大考驗; 只有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出發,建立並不斷提公升服務能力,才能在幫助客戶做好養老準備中發揮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建高表示,自2021年9月試點以來,已有約47萬投資者認購養老理財產品,規模超過1000億元; 自2022年11月試點以來,專項養老儲蓄存款已有約20萬人,餘額近400億元。
以上資料表明,監管部門在引導養老保險機構聚焦主業轉型發展,服務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尹建高表示,未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進一步優化個人養老金相關金融產品供給,根據個人養老金制度特點,研究完善相關業務監管規則; 及時總結經驗,持續推進商業養老金融試點; 穩步推進養老保險公司轉型發展,引導和推動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更好地參與和服務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同時,雖然全國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在增加,但實際繳款資金相對較低。 如何提公升養老金融產品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居民存款積極性,是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遼寧省分行副行長陳敏安撰文建議,相關機構可以適當借鑑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實施的個人免稅儲蓄賬戶、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長期護理保險等養老產品,不斷創新推出我國養老金融產品, 推動全生命週期**產品發展,把握老年人需求,延伸老年人金融服務內涵,推出財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務、生活消費等綜合功能性服務產品。構建個性化、定製化的金融服務體系,提公升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效率。
商業養老保險正在公升溫。
近年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和作用逐漸為消費者所熟知。 據了解,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以養老為目的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年齡在60歲及以上。 產品設計分為兩個階段:積累期和收貨期,收貨期不少於10年; 採用賬戶化管理,賬戶價值計算和收費公開透明。
2021年,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將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試點,包括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6家壽險公司參與試點。 2022年,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和參與主體,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參與主體還將在原有6家試點企業的基礎上,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與試點。 2023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促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相關業務要求,進一步擴大了經營專營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的機構範圍。
多年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規模穩步增長。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專屬養老保險保單數量約74萬份,累計養老儲備超過106億元。 其中,新行業、新業態、靈活用工的職工8萬餘人次投保。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一種長期鎖定資金,專用於個人養老金渠道的保險產品,具有保險簡單、支付靈活、收益穩定等特點,其核心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養老保障。 中信保誠人壽保險北京分公司業務經理王娟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序的不斷加快,養老保險市場需求逐漸增加,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長期儲蓄和養老保障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從試點到常態化業務,將使更多的壽險企業能夠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有利於增加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供應,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2023年獨家商業養老保險結算利率陸續發布。 從目前在售的獨家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來看,穩定賬戶的結算利率為21% 至 4Aggressive 賬戶為 15%,結算率為 25% 至 425%,比 2022 年有所下降。 不過,從市場反饋來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年化結算利率大多遠高於最低保證利率,大多數消費者對結算利率的下降也表現出更寬容的態度。
結算利率下調是行業趨勢。 2023年,受債券利率下調、股票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保險機構投資端收益下降,進而傳導至負債端,主要壽險產品利率水平下調。 王娟表示,雖然結算利率有所下調,但其“保證+浮動”收益模式在處理養老金問題方面仍有優勢。
王娟表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受到新行業、新業態、靈活用工的廣泛歡迎,因為部分產品的保險費用門檻低,支付靈活,而且個人經濟緊張時可以暫停支付,養老保險賬戶不會作廢。 此外,獨家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通常側重於長期規劃,長期投資優勢更明顯,更適合追求穩定長期收益的投資者。
養老產業保險資本布局。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會同深圳市衛健委等部門印發《深圳市醫療養老融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利用信貸保險資金積極對接養老服務優質專案。加強與醫療衛生保健行業的合作。
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表示,保險基金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回報要求低,而養老行業執行穩定、週期波動小、現金流穩定,兩者天作之合。 投資養老行業的保險機構可以將剛性養老需求與低頻險需求相結合,形成新的銷售場景,促進相關保險產品的開發和銷售。 “保險投資也可以向上對接醫保、長期護理保險、養老保險等產品,向下對接慢病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等健康養老產業,拉長產業鏈,形成保險與養老保險主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龔明華說。
據了解,目前,保險機構在養老行業已形成重資產、輕資產、輕重投資組合三種模式。 在重資產模式下,保險公司整合投資者、開發商和運營商的角色,投資於持續護理養老社群的建設和運營,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護理和醫療服務。 這種模式一般投資額大,投資周期長,實行統籌規劃,設施統一配置,形成規模經濟。
以中國人壽為例,在養老產業投資布局上,中國人壽充分發揮金融央企實力,加快完成20至30個中心城市的投資布局,加大養老床位和服務供給力度,已在天津、蘇州、三亞等地完成, 國壽佳源,是中國人壽集醫療、健康、養老等資源於一體的優質復合養老社群及養生住宅基地。在健康領域投資布局方面,中國人壽已建立總規模達500億元**的大健康產業,聚焦健康大產業鏈,加大對醫療器械、生物製藥等領域的投資布局,從而投資聚集醫療資源,推動健康產業生態圈建設。
在輕資產模式下,保險公司通過租賃物業、委託管理以及與成熟的養老金機構合作等方式參與養老行業。 輕重模式的結合將上述兩種方式有機結合,保險機構自行構建部分養老共同體,同時與第三方簽訂合同,合作或投資養老機構的股權。 據中國保險業協會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群專案數量已達105個。
保險機構在養老行業投資參與方面也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養老行業發展仍處於探索期,盈利模式尚不明確; 養老行業缺乏專業人才; 地方支助政策尚未實施,私營和公共部門受到區別對待。 為此,龔明華建議,保險機構應制定並實施養老產業投資參與的長遠規劃,加強產品端、支付端、服務端的協調,推動保險與“醫藥、醫藥、養護、養護”融合。 保險機構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確定投資和參與養老產業的規模、渠道和方式,提供差異化服務。 中小保險機構可以建立養老金融服務聯盟,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共享和交換資源,提供跨區域養老服務,實現合作共贏。 (經濟**記者吳亞東)。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