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想法,我可以理解“我”; 根據我的想法,我可以認識“人”。
湘西有名鳳凰古城,距離鳳凰古城不到一公里處有一座亭濤山; 從山上走上台階,不一會兒就能看到一塊質樸的墓碑——這裡是沈從文骨灰的埋葬地,也是他安息安息的地方。 墓碑正面刻有沈從文十六字座右銘:“按我思,我能理解'我';根據我的想法,我可以認識“人”。 墓碑背面是沈從文的姨媽張崇和寫的一副對聯:“不折不服,要善待; 星星是他們的文字,他們的孩子是赤身裸體的。 “是的,沈從文是作家而不是思想家,他沒有留下純粹的思想著作。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深度參與“思考(thinking)”。 沒有人應該懷疑乙個作家的智慧,他希望別人“像我一樣思考”,理解“我”,然後理解“人”。 就與年輕人表達浪漫愛情而言,當年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絕不是世俗的韻味和美麗蕩漾的美,而是意味深長地寫著:“我走過很多地方的橋,見過很多次雲,喝過很多種酒, 但我只愛過乙個最好的年齡的人。 ”
誠然,乙個人的思想不會陷入真空。 此前,年幼的沈從文之所以能夠進入報社擔任校對員,是因為他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他在報社遇到了一位思想進步的年輕同事。 正是這位年輕的同事告訴他,寫白話文最重要的是“有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文章可以寫。 在這位年輕同事的推薦下,沈從文開始關注《新浪潮》雜誌等進步書籍。 後來,沈從文在1931年8月寫的《乙個轉折點》一文中提到,他讀了這些新書和期刊後,認為“與知識、權力相比,我寧願獲得智慧,放下權力”。 人們應該“為現在的他人著想,為未來的人類著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思考生活”。 沈從文曾寫過一本左盟五烈之一胡葉品的傳記《緬懷胡葉品》,在文章的結尾,他用生與死來思考人生的理想和價值:“如果乙個人生來就沒有感覺到自己為自己而存在,那麼他就認真地生活了, 而他的死只是他自己的終結。 他說,“我認為,如果這個人死了,他的靈魂會比許多據說在這個時候還活著的人更像乙個活人。 這或許也是我們今天對沈從文的詮釋背後的一種文化密碼,從理解“我”到認識“人”,以及“從文字中造人”背後的意義。 (盧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