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步:確定包裝生產到家庭
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也是農村最先取得突破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是在農村地區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這是逐步實施的,也是屬於我國農民的一大創造。
具體來說,它是一種以農民家庭為基本單位,將土地承包給村或集團進行農業生產的責任制。 這種形式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而且非常靈活。
事實上,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農村地區就出現了“保戶生產”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但遺憾的是“壽命”很短,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戛然而止。
1958年,人民公社出現後,逐漸成為主流,這種統一管理、統一管理的形式,徹底剝奪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結果,農業產量不僅沒有增長,而且逐年下降。 如此之多,以至於到 1978 年,該國仍有超過 1 億人沒有足夠的食物。 許多農民急於改變這種狀況,尤其是在安徽和四川。
1978年11月24日,當晚,在安徽省鳳陽市菠蘿公社小崗村,18名飽受饑荒折磨的農民闖入“禁區”,在一間破舊的低茅草屋裡。 這18個農民秘密召開會議,確定一次性擔保,主要是試行“成包生產到戶”和“成包生產到群”。
這一舉動在我們看來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1978年,卻可以說是“藐視世界譴責”的行為。
1979年10月,小崗村擺脫了飢餓,打穀場上一摞堆金燦燦的麥穹正在晾曬。 據統計,當年小崗村糧食總產量達66噸。 這有多令人印象深刻? 這66噸,相當於小崗村1966年到1970年五年的糧食總產量!
小崗村的秘密傳開後,也引起了不少熱議,但小崗村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挺過來了。 是小崗村頂住了壓力,在1979年完成了糧食自給自足,還第一次將公糧交給了國家,這是小崗村做夢也想不到的。
面對巨大的實績,小崗村只用了一年時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帶動了其他地區。 一時間,小崗村也成為全國農業示範區,很多地方紛紛效仿,在引發熱議的同時,“突破”也在農村開始。
當“包裝生產到戶”面臨重重障礙時,他站出來,於1980年5月31日發表重要講話,支援“包裝生產到戶”。
在十字路口選擇的關鍵時刻,鄧的談話打破了一些人固有的僵化觀念,他們也開始思考。
當取得了很多成就時,是時候給它起個“名字”了。
1982年1月1日,正式印發檔案,肯定了“雙包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第二步:鄉鎮企業大力發展
隨著家庭責任制的廣泛實施,也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也為鄉鎮企業的出現奠定了勞動基礎。
為了進一步振興農村經濟,1985年1月,中國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振興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這一政策的出台,標誌著農村改革邁出了第二步。
這10項政策的主要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加快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特別是調整農村經濟產業結構。 比如,廢除了已有30年歷史的農副產品統一採購和分銷制度,逐步放寬了對農產品的管制,大佬可以自由交易。
此外,還有另乙個重大變化,即農業稅已由以前的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客觀地說,這十項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轉型,即從自給自足到社會化、商品化。
在這場轉型過程中,鄉村企業的出現,是農村改革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大收穫。 這麼說吧,當時國家也是摸石頭過河,沒想到鄉鎮企業的經濟模式會出現在農村。
鄧公坦言,雨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鄉鎮企業”,振興了農村商品經濟,這不是國家的功勞,也不是領導人的想法,而是群眾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