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
在這個傳統節日裡。
食物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怎麼能同時享受美味的食物。
如何保證營養和健康?
農曆新年期間的飲食健康風險。
肉質豐富,熱量高:春節期間,肉類是餐桌上的主角,如豬肉、羊肉和牛肉。 食用過多的肉類會導致更高的卡路里攝入量。
蔬菜種類少:與肉類豐富相比,春節期間準備的水果和蔬菜的品種和數量相對較少。
油鹽過多:春節期間食物的味道偏重,多採用紅燒油、油炸、糖醋、辣等重口味方法。
豐富的飲料和飲料:春節期間,人們經常準備各種酒精飲料,如白葡萄酒、紅酒和果汁飲料,招待親朋好友,增添氣氛。
零食:春節期間,人們也喜歡吃各種零食,如糖果、堅果等。
飲食不規律:由於春節期間活動較多,打亂了正常的作息時間,導致飲食不規律。
成分選擇。
多樣化:春節期間,應盡量選擇多種食材,如穀物、蔬菜、水果、肉、蛋、豆、奶等。 每個食物組都有自己獨特的營養成分,多種食物可以確保完整的營養攝入。
新鮮健康:選擇新鮮食材,避免購買過期或存放時間過長的食物,尤其要注意蔬菜、水果等易腐爛食品的新鮮度; 優先考慮低油、低糖和低鹽的食物。
檢查標籤:購買加工食品時,請仔細檢視食品標籤和營養標籤,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資訊。
妥善貯存:妥善貯存食品需要注意清潔衛生、分類貯存、密封包裝,控制溫度和時間,確保食品安全。
適量購買:適量購買可以確保食材新鮮,並提供更好的口感和營養價值。 如果購買過多,食材在儲存過程中可能會失去新鮮度,影響其質量,並且可能儲存時間過長,導致食材過期或腐爛,從而造成浪費。
如何烹飪。
炒、炒、燉、燉、冷敷,過年有多種烹飪方式。 建議大家可以採用“蒸、燉、燉、涼沙拉”等更健康的烹飪方法,少油少鹽,適當選擇幾道“油炸炒”菜餚嘗試。
烹飪時盡量保留食材的天然口感,如烹飪菜餚時加入一些醋,這樣可以提高菜餚的新鮮風味,適當減少鹽的使用; 胡椒、八角、辣椒、蔥、生薑、大蒜等天然調味料也可用於減少烹飪食物時油和鹽的使用量。
飲食指南。
均衡飲食:建議平均每天吃12種食物,每週吃25種食物,以提供完整的營養。
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建議每餐吃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每天吃200 500克蔬菜和200 350克水果。
魚、家禽、雞蛋和瘦肉。
魚、家禽、蛋類和瘦肉對優質蛋白質**很重要,因為蛋白質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過量攝入不利於健康。 建議適量食用,成年人預計平均每天總量為120 200克,很少或沒有燻製和醃製肉類。
牛奶和大豆。
牛奶和大豆營養豐富,富含優質蛋白質,對鈣有好處**。 春節期間,建議每天食用300-500克牛奶和鮮奶、酸奶等乳製品; 大豆(大豆、青豆和黑豆)為15 25克,相當於南方豆腐85 140克,內酯豆腐105 175克,1000張25 40克。
穀類。 在農曆新年期間,當食物豐富且熱量高時,有些人為了控制體重而選擇不吃主食。 偶爾一天不吃穀物等主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不要連續幾天不吃。 因為穀物等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它們是最經濟的膳食能量**,而且對B族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也很重要**。 最好將主食與厚和薄混合,如準備雜糧公尺、混合豆公尺等,以增加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的攝入。
控制油、鹽和糖的攝入:過量攝入油、鹽和糖是中國肥胖和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建議飲食清淡,適量使用調味品,少吃油炸食品,避免過量攝入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適量飲酒:《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15克,約為450毫公升4度啤酒、150毫公升12度酒、50毫公升38度白酒、30毫公升52度烈酒。 幾項研究證明,任何酒精都沒有健康益處,因此請適量飲酒。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和青少年不應飲酒。
合理食用零食和飲料:零食的種類很多,大家都應該選擇低油、低糖、低鹽的零食,如堅果、水果、乳製品等。 由於堅果的熱量含量高,建議每天食用約10克,大約是一把堅果的量。 此外,建議選擇普通堅果,有利於減少鹽的攝入; 如果堅果是苦的,那是黴菌的跡象,永遠不應該吃。
多喝水:建議每天喝 1500 至 1700 毫公升水。 建議選擇牛奶、酸奶、豆漿等,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
其他注意事項。
注意食品安全:春節期間還要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注意衛生、烹飪食物、避免交叉汙染、選擇新鮮食物、合理儲存食物、注意飲水安全、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
定時進食:定時進食可以減輕胃腸負擔,預防消化系統疾病。 春節期間,要與往常保持一致,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有規律、有量地進食。
飲食平衡:吃得太多,保持能量平衡對健康有益。 建議每天積極運動6000步,或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 在春節期間,如果你在某一天吃得太多,那就動起來,增加運動量,燃燒掉多餘的卡路里!
願你在農曆新年期間。
您可以享受美食的樂趣。
它還可以保持均衡的營養。
身體健康! **安徽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