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圈傳來重磅訊息:2024年初,高河汽車爆料停產。 具體來說,高河將停工停產長達半年,直到2月18日,屆時員工工資將照常發放,但3月15日之後,留守員工將只領取基本工資。 昨天下午,一位朋友親自到附近的高河店參觀,發現原本繁忙的展廳空無一人。 面對這樣的局面,不禁讓人思考:高河會不會步威馬的後塵?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公司正在倒閉或瀕臨破產。 去年6月,華為的俞承東預測,到2030年,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將不超過五家。 這個預言會在未來一兩年內提前實現嗎? 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選擇汽車時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
首先,我們需要警惕不要高估新能源產業革命和電池技術爆發帶來的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化。 作為電子工程領域的從業者,我深知消費電子行業和汽車製造行業在底層邏輯和工程理論上的巨大差異。 例如,現代晶元製造和微電子生產的控制要素——精度、效率、資料和網路——已經滲透到電子裝置生產的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它依賴於複雜自適應系統(CAS)理論,該理論涉及從焊接過程到動力傳輸和動態平衡的廣泛因素。 目前,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在生產規範、技術標準、設計思路和基於資料的思維方面仍處於早期階段。 在這些領域還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我注意到,許多車企專注於品牌調性、產品戰略和營銷,而忽視了核心製造能力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些營銷策略和品牌調性雖然重要,但並不是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的決定性因素。 競爭的真正焦點應該是基礎產業能力、產能、研發以及與上下游商家和生態夥伴的整合。 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成功不僅在於高階設計,還在於它們在先進機械、化工、研發和生產效率方面的整體領先地位。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汽車作為一種商品,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商品類別,更是人類智慧和價值的復合體現。 汽車不僅僅是一台機器,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身份和價值觀。 因此,真正能夠製造出優秀電動車的企業和人才,必須要有熱愛生活、對周圍環境細緻觀察、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整車企業不僅要專注於追逐市場熱點,更要注重核心業務和業務邊界的適度拓展。 例如,對於現金流緊張的新興車企來說,現在是開發自己的AI晶元或開發飛機和車輛的合適時機嗎? 此外,在回答蘋果不造車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更深入地理解戰略選擇的複雜性。 歷史已經證明,沒有戰略重點的企業最終會因為無序擴張而倒閉。
總之,高河汽車的停產,在很多方面都給了我們乙個警鐘。 從行業角度來看,這是對即將到來的市場重組的預警。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提醒人們在選擇汽車品牌時需要更加謹慎。 對於車企來說,這是對自身核心競爭力和戰略選擇的深刻反思。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只有真正懂市場、懂科技、懂人性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萬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