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芒:為什麼我們輸不起?

Mondo 體育 更新 2024-02-25

全世界的人們可能會承認中國是乙個文化強國,但不幸的是,這只是過去。 20多年前看《霍元甲》,前年再看《李小龍》,發現裡面有類似的劇情:乙個是打敗日本武士,乙個是打破“東亞病夫”的烙印。 除了《李小龍》的改進,他還有乙個日本武士作為他的心腹,他的崇拜者。 另乙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李小龍後來在美國學習哲學。

中國武術也有其哲學,如果非要說的話,就是所謂的武德。 這與西方的拳擊和摔跤不同,西方的拳擊和摔跤是運動,而中國的武術是關於做人的原則。

首先,要想憑藉自己的武功成為強者,這是武德的必要條件。 很多武俠電影和**中的主人公從小就體弱多病,被欺負,這刺激了他們練習武術,要強壯體魄,不要被欺負。 所以,他們練武比常人更努力,很容易成為高手。

當你達到這個水平時,你可以再次修煉武功。 武德其實是建立在成為強者的前提之上的,而武德本身就是說,成為強者之後,一定要有同情心,表現出讓步,低調,隱忍,甚至示弱,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弱勝強”。 所以,武德不是用武功打天下,立功立業,甚至不是與冤屈作鬥爭,勇敢行事。 - 這是一般的道德,而不是武德。 武德甚至有時候還會抑制那些武功強者惹事。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能夠獲勝。 只有勝利者才能說武德; 失敗者不配擁有尚德。 中國人很少為失敗者鼓掌。

近日,張凱銀用少林武術PK泰拳冠軍,將他打倒在地,解說員們嘶啞地歡呼,嘲笑他,有違體育精神。 這也與這位泰拳冠軍本人有關,他曾經提前叫囂要打敗少林功夫,要打敗中國功夫,但後來有記者去採訪,他說,這只是乙個賽前策略。 在體育界,這在賽前就得到了認可,雖然球員事前有些狂言,但實際上他並不看不起對手,所以即使輸了,也能贏得對手和觀眾的尊重。 這就是所謂的運動。 當然,體育也有體育精神,體育精神和武術是不一樣的。 我們看過那麼多拳擊冠軍,沒有人會嘲笑失敗者事後的傲慢。

中國運動員一般都比較低調,但近年來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不那麼低調了。 他們很少真正關注這項運動本身,而是關注輸贏的好處,尤其是在國際比賽中。 因此,中國人,包括運動員和觀眾,普遍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因為不難看出,輸的不是體育比賽,而是國家的面子。

近年來,出版了好幾本書,《中國站起來》、《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但實際上,它們主要是在爭取面子。 我們稱之為“建立民族自尊”或“重拾民族自信”。

“東亞病夫”是我們絕不能容忍的,但它只是乙個象徵,如果你敲掉“東亞病夫”這個品牌,你就能重拾自尊和自信嗎? 根據常識,情況不一定如此。 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獲得了最多的金牌,但在我看來,中國人的自信和自尊不如一些失敗的國家。 他們在體育運動中輸了,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魯迅在將近五六十年前就發現了這個道理。 他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幾個日本人在處決乙個**間諜,而那個**間諜其實是乙個強壯的中國人,一大群中國人在看,個個面無表情。 魯迅此刻才意識到,他的身體再強壯,如果是一群麻木的市民,他還是會被一一斬首,於是他放棄了藥物,跟著文學走。

中國人的病不在身體裡,而是在心裡。 我們今天已經砸碎了“東亞病夫”的牌匾,但在心理上我們仍然有“東亞病夫”的烙印。

我認為,我們今天要想成為文化強國,首先要有精神氣息,不只是感動我們的祖先,而是在任何國家面前表現出健康的心態和受人尊敬的人格力量,而不是讓人側目——我們經常表現出“大國氣概”,表明要挺身而出, 這導致其他人側身看。為什麼? 讓我們考慮一下。

當談到乙個大國的文化,或者乙個文化大國中的大國的文化時,我認為它不是關於膚淺的東西:體育、GDP、武術,而是關於內心,文化心理模型。 魯迅當年講的所謂民族性格,我把它歸結為今天的一種文化心理模式,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文化心理形成的一種思維慣性。

免責宣告:文章來源於網路,除另有說明外,非原創,僅供學習交流之用。 著作權歸作者和著作權人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這本書也太好了

相關問題答案

    鄧小莽:民主需要培養

    近日,初中一年級學生雷夢佳被同學投票 送死 的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誰應該為女孩的死負責的問題。但我想到的是,民主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東西,它需要一種行為訓練,最終是一種道德訓練。如果你問,什麼是民主?民主是公民意志的體現,沒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但首先必須澄清兩個問題 誰是公民?...

    鄧小莽致力於、比較和超越,談論如何應對外國文化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談三點。中國和中國人今天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就是 投入 我所說的 奉獻 是指從靜止無常 無所事事的烏托邦式花言巧語狀態,投身於國際社會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進入國際社會的中心做點什麼。這種開放是中國人從未有過的。我們民族一向趨於保守,哪怕像 漢唐盛朝 那樣,也只是不排斥外來的東西,...

    鄧小芒:存在主義,還是莊禪境界?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分不清存在主義與莊子 禪宗的區別,原本以為這只是世紀年代西方思想大量湧入時不可避免的混淆,但仔細閱讀謝誌熙先生的 生命的持久 一書 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發現,這個問題自世紀年代以來就相當普遍。當然,謝先生本人對存在主義的推理有著相當專業的理解,也常常有著令人...

    鄧小莽,新批評與時代精神

    在知識文化界,關於 人文精神 的討論在前兩年一度非常熱鬧,但現在又趨於低迷。就像中國的各種 熱潮 一樣,這似乎只是又一輪時尚。我在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人們曾經如此認真辯論的話題中,始終孕育出真正深刻而持久的東西,從學術和理論界沉澱出來,甚至形成真正體現 時代精神 的哲學,這樣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理論水...

    鄧小莽,揭開史前藝術的奧秘,讀易仲天的《藝術人類學》

    現代人類學家和藝術學者很少談論人類文化和藝術現象,這些現象不會追溯到遙遠的史前藝術。這種 遙遠 不僅指時間的年代,更指文明的陌生。現代印第安人 布須曼人和玻里尼西亞人給今天的研究人員帶來了與考古發現相同的古代回聲,這讓人們產生了深深的困惑和好奇,不由自主地想要深入研究史前藝術和文化的奧秘。但是由於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