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東北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在美軍飛機的幫助下,率先向東北進發,同時,我軍也派出了11萬大軍前往東北,由於前期謀劃的焦慮,我軍從蘇聯手中接管了東北的多個大城市, 以及裝備,極大地豐富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名為東北民主同盟)。然而,在國民黨軍隊的壓力下,東北地區的局勢瞬間急轉直下。
為了徹底殲滅我軍,東北保衛部司令員杜玉明制定了“南攻北守”的方案,妄圖把我滿南地區的部隊全殲。
那就是放棄南滿地區,將主力全部撤回松花江北岸,放棄南滿的戰鬥,因為提到這個想法的聲音太大了,以至於當時形成了主流的想法,以穩定軍隊的心, 東北局派出東北民聯軍副書記、副政委**和肖金光來到南滿地區,籌備南滿局建設,肖金光擔任南滿地區新組建的遼東軍區司令員, 負責指揮部隊。
* 為了統一全軍思想,肖金光主持召開了全軍縱隊以上領導幹部參加的“祁道江會議”,並在會上重申了南滿地區軍事鬥爭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繼續戰鬥。
這一決定不僅得到了東北民主聯盟總部的肯定,而且得到了第一人的肯定,即在同一時期,即1946年12月27日,國民黨軍隊集中6個師的兵力向臨江地區發動進攻,企圖迫使我軍靠近長白山地區, 伺機殲滅,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蕭金光指揮部隊,將戰場分為內外兩戰,其中4個縱隊輕裝上陣,經通化進入敵後方,3個縱隊正面阻擊。
在東北寒冷冰冷的戰場環境中,第4縱隊先後攻克敵後方數座城市,殲滅敵軍3000餘人,大舉後引國民黨軍第91師撤援,第3縱隊趁機反擊,擊敗了國民黨軍第52軍的一部分, 並取得了第一次戰鬥的勝利,也肯定了堅持南滿鬥爭的必要性。
為了加強在臨江地區的攻勢,國民黨軍隊一度集中了十多萬兵力,為此東北民聯軍也迅速組建了第1、第2、第6機動部隊,趁著國民黨軍隊渡過松花江作戰,在南滿、北滿地區配合的情況下, 這次行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也大大磨練了北滿洲新組建縱隊的實戰能力,為大軍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江南、四寶臨江三次作戰中殲滅國民黨軍隊近5萬人,大大瓦解了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兵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實戰水平,東北民聯軍總兵力增至36萬人,甚至組建了規模龐大的二線軍。 而東北戰場雙方的局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