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世界各國根據地理位置大致可分為三類:內陸國家、島國和沿海國家。 沿海國家是有海岸線的國家,而內陸國家是沒有被海岸包圍的國家。
在當今社會,沿海國家比內陸國家有一定的優勢。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有些國家的海岸線佔其邊界的不到5%,與內陸國家更相似。
因此,這樣的國家被稱為“準內陸國家”。 世界上有8個這樣的國家,那麼他們是誰?
沿海和內陸國家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 首先,沿海國家的交通網路發達,有利於經濟發展。 其次,沿海國家外交更方便,航運成本低於陸路運輸。
此外,內陸國家如果想與不相鄰的國家做,可能需要通過其他國家,增加關稅和其他成本,因此在**中處於劣勢。
因此,沿海國家的增長速度通常快於內陸國家。
在我國內部,東西方的發展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 這主要是由於東部沿海地區明顯的地理優勢。 此外,沿海國家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其他戰略性海洋資源。
事實上,現代國家的領土不僅包括陸地,還包括領海,除了豐富的海產品資源外,海洋還包含重要的戰略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屬於相關沿海國家。
雖然公海佔據了世界大部分海洋,但內陸國家要從公海中提取能源並不容易,因為公海深極深,難以開發,幾乎沒有人關心,尤其是海洋技術相對落後的內陸國家。
海洋不僅是沿海國家的天然屏障,也是保衛國家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海軍和飛彈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些沿海國家由於海岸線太短而無法充分發揮其海洋優勢。
這些國家,我們稱之為“準內陸國家”,其海岸線不允許港口,即使有,它們也非常低效,難以推動經濟發展。
世界上有八個這樣的國家,大多數“準內陸國家”都處於困境。 當然,克服這一困境的其他方法也有例外。
儘管比利時地處內陸,但由於其戰略位置,比利時顯示出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 作為西歐的沿海國家,比利時擁有長達 66 條海岸線5公里,佔46%,幾乎達到內陸國家的臨界點。
這使比利時比其他準內陸國家具有明顯的優勢。 比利時不僅位於經濟發達的歐洲,而且與英國隔海相望,本身就是乙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因此,比利時無疑是八個準內陸國家中最好的。
雖然比利時海岸線的比例相對較小,但資料顯示,該國的海岸線高達665公里,遠非短。 比利時海岸線的長度與其鄰國法國和荷蘭的海岸線密切相關。
這兩個國家曾經非常強大,荷蘭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比利時一直由這兩個國家統治到1831年,至今仍保留著60多公里的海岸線,相當不錯。
比利時也有自己的出海口,其安特衛普位於斯海爾德河下游,是歐洲第二大港口,也是世界第十六大港口。 這裡的進港航道即使在退潮時也能達到14公尺的深度,足以讓10萬噸級的船舶自由進出。
安特衛普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加工和**中心,擁有 1,600 家鑽石公司和幾家與鑽石相關的博物館和陳列室。 比利時GDP的約2 3%來自出口,因此儘管海岸線很短,但由於安特衛普的存在,其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推動。
相比之下,其他“準內陸國家”就沒那麼幸運了,比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它的海岸線不方便。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全稱,雖然國土面積不小,但海岸線只有可憐的25公里,只佔其邊界的14%。
1992年獨立後,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地理劣勢變得更加明顯:它三面被克羅埃西亞包圍,面對佩列沙茨半島等半島和島嶼,並且不方便進入地中海灣的亞得里亞海。
開啟地圖,如果不仔細看,你甚至可能會誤以為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是乙個內陸國家。 儘管具有地理優勢,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雖然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海岸線附近建立了乙個港口,但該海域處於克羅埃西亞的嚴格控制之下,因為該海域是克羅埃西亞領土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波赫不能自由出海,感到委屈。 同時,克羅埃西亞也對波赫的這一舉動感到不滿,因為波赫的海岸線將克羅埃西亞領土一分為二,這使得克羅埃西亞人民在南北之間旅行非常不便。
他們原計畫建造一座佩列沙茨大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反對,這一計畫停滯不前。 同樣,位於亞得里亞海的斯洛維尼亞也對其海岸線問題感到沮喪。
儘管斯洛維尼亞地理位置優越,被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等國包圍,但在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解體後,靠近亞得里亞海的地區被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國占領,斯洛維尼亞不得不不遺餘力地在領土西南部獲得一段40多公里的海岸線。
根據資料,斯洛維尼亞人的歷史居住地無法出海。 在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解體前的談判中,斯洛維尼亞堅持要求獲得皮蘭灣80%的土地,並在克羅埃西亞水域建立一條“海上走廊”,以便進入公海。
但是,克羅埃西亞對此表示反對,這導致兩國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爭端。 雖然在2001年,兩國簽署了皮蘭灣劃界草案,並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斯洛維尼亞成功獲得了一條“海上走廊”,但由於斯洛維尼亞的出海口受到克羅埃西亞等國的嚴格限制,即使有海岸線,也無法有效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這無疑是乙個非常痛苦的情況。
雖然歐洲準內陸國家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但在貧窮的非洲國家更為普遍。 非洲有一些準內陸國家生活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剛果(Brazzaville)。
剛果民主共和國 (DRC),前身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以其首都金夏沙命名。 作為非洲第二大國家,其廣闊的領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然而,該國海岸線的長度僅為該國邊界的 03%,只有37公里,彷彿是被吹起的氣球,呈現出“小嘴大肚子”的形狀。
幸運的是,儘管海岸線長度有限,但剛果(金)的海岸線直接面向大西洋,沒有乙個國家阻斷其交通和暢通無阻的海上航線。
因此,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如鈷、銅、**鑽石和農林產品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這裡運往世界各地。 同時,這條海岸線也是剛果民主共和國(DRC)進口糧食、日用消費品、機電產品等物資的重要通道。
雖然海岸線的長度看起來不錯,但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都被歸類為準內陸國家,因為它們的邊界比例很小。 兩國的情況都不是很好,特別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它仍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因為它沒有足夠的出海口和政治不穩定。
儘管剛果共和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石油、木材、可可和咖啡,但它作為準內陸國家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上世紀80年代,剛果(布拉柴維爾)以石油開採為主要經濟,人均GDP一度超過1200美元。 然而,國際石油、國內民主改革和內戰的影響使剛果共和國的經濟陷入停滯,幾乎癱瘓。
直到2000年左右,國際石油工業才開始復甦並對外開放,從而重新啟用了經濟。 事實上,海岸線在剛果(布拉柴維爾)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沒有海岸線,該國的經濟將更加困難。
然而,“準內陸國”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剛果的經濟發展。
多哥共和國是非洲“令人窒息”的一部分,因為它的海岸線已經很短,而且部分被鄰國貝南占領。 然而,這不是多哥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而是由殖民者劃定的。
雖然這種情況不盡如人意,但殖民者離開後,非洲國家基本上已經按照原來的邊界劃定了邊界,所以多哥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多哥的海岸線雖然短而直,但至少讓貨物面向大海,進出口方便。 多哥鼓勵進出口**,約佔該國GDP的70%。
然而,由於其主要出口國,如貝南、布吉納法索、迦納和其他鄰國,不需要使用其海岸線,因此儘管存在港口,但海岸線的短促影響了多哥的經濟發展。
時至今日,多哥仍是聯合國宣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一些國家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海岸線很短,他們甚至為了獲得更多的海岸線而發動戰爭。 例如,伊拉克。 伊拉克是乙個靠石油發家致富的國家,擁有世界第四大石油儲量,可以說石油是他們財富的支柱。
然而,伊拉克的海岸線只是東南部靠近波斯灣的一段,波斯灣長約60公里,只佔其邊界的1個6%。對於乙個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來說,這樣的海岸線顯然是不夠的。
伊拉克長達60公里的海岸線雖然很長,但幾乎沒有合適的港口位置。 阿拉伯河直接通向波斯灣,但由於河口形成的衝擊平原,水深非常淺,不適合建立港口。
即使建立了港口,也不利於大型船舶的進出。 而且,它離伊朗很近,如果你不小心,這艘船將駛入伊朗領海。 在大洋的另一邊,伊拉克緊挨著兩個科威特島,即使從西面出海,也會不小心駛入別人的領海。
因此,伊拉克的這一段海岸線並沒有多大價值,其石油出口依賴於內河港口,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出口石油的能力。
伊拉克的海岸線夢想尚未實現,委屈的生活仍在繼續; 約旦雖然在地圖上沒有海岸線,但它仍然有26公里,佔邊界的16%,並努力擴大。
約旦,乙個原本沒有海岸線的國家,通過一系列的領土交換和談判,終於擁有了26公里的海岸線。 這段海岸線雖然很短,但位於亞喀巴灣,是約旦貨物的重要轉運口岸,優於伊拉克真正的出海口。
伊拉克的貨物主要通過亞喀巴灣運往歐洲,因此約旦26公里的海岸線在中東地區具有重大影響。 雖然約旦是乙個“準內陸國家”,但這並不妨礙它從這片海岸線獲得經濟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約旦對這片海岸線的依戀是有道理的。 至於其他“準內陸國家”,我們不應過分依賴海岸線,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