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一直穩賺的量化私募遭遇逆風。
*《泰晤士報》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上週多款量化私募產品淨值大幅下跌,尤其是市場規模最大的量化指數增強產品,錄得史上最大單週跌幅和超額回撤。
據記者了解,百億量化產品下多款指數增強(以下簡稱指數漲幅)產品單週跌幅高達10%至17%,即超額收益為-2%-4%,罕見的負超額讓不少投資者感到意外。 一直保持超額收益穩定的量化策略遭遇大幅回撤,備受市場關注。
股本大幅縮水。
過去幾年,由於指數提公升策略過於穩定,不少量化私募借助策略穩定表現完成規模擴張,一批私募規模增長到百億私募。 其中,不少量化團隊開始青睞小市值選股,並從中受益,不少量化私募去年表現不俗。
不過,年初以來,中小市值突然下跌,尤其是微型股,超出了不少量化團隊的預期。
上週,滬深500指數和滬深1000指數為**923% 和 1319%,不少量化私募產品淨值大幅回落。 **時報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100億量化指數增幅下多款指數產品單週跌幅高達10%至17%,即超額收益為-2%-4%,罕見的負超額讓不少投資者感到意外。
以滬深500指數增幅產品為例,上週文博、麒麟等百億私募產品跌幅高達14%,超額近-6%,雲棲跌幅17%,超額收益-8%; 滬深1000指數產品中,文博旗下某產品單週**近17%,超額收益-37%。
受微型股拖累**。
為什麼之前擁有穩定阿爾法的量化策略最近遭遇了大幅回撤? 梁島投資合夥人李哲騰表示,從市場角度來看,是由於小市值的調整,尤其是微型股。 從2021年初至今,風電微型股指數走出了3年的壯麗**,其中不少量化私募基金經理的選股組合都受益於微型股,不斷自我強化,形成正反饋機制,最終在2024年初的這波**中, 正反饋受阻,引發相關產品大幅超額回撤。
從量化管理人的主觀角度來看,對A**場波動性特徵的認識不足,風險控制機制僵化,是造成這種反應失敗的原因。 “李哲騰說。
上海某量化負責人表示,過去一年,小市值股票帶來了超額收益,但實際上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小額收益佔比高,本輪嚴控團隊表現會穩穩很多。 當然,最近也有大盤股表現出色。
排牌王財富專案負責人孫恩祥表示,近期漲指產品回撤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滬深300等寬基指數回撤較少,主要是因為加權股近3年處於**,近期保護資金也主要流入加權股。 以滬深1000等小盤股為代表的指數增量產品近年來表現不俗,其出色的超額收益得益於市值敞口大,因此近期表現明顯落後於指數。 另一方面,與滬深500、滬深1000疊加的滾雪球產品不斷被敲入,量化對沖策略和DMA(量化**通過券商自營交易平台槓桿化)策略因基差擴大而遭受鉅額虧損,進而遭遇贖回風險,因此常年滿倉的量化機構也被迫減倉, 導致市場不合理**。
暴露問題並不一定是壞事。
微型股和DMA策略產品是去年市場上最熱門的兩個概念。
據了解,微型股的市值往往很小,一般在30億元以下。 Wind微型股指數是由Wind編制的指數,指數成份股為每天市值最小的400只股票**。 DMA策略通常是指私募基金經理通過與券商的收益互換進行對沖增槓桿的交易模式,主要是交易槓桿2乘以4倍的市場中性策略。
李哲騰向記者回顧了本輪微型股**,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21年初至2023年6月,微型股從被低估逐步跑贏滬深2000指數; 其次,從2023年7月到2023年底,微型股開始加速跑贏滬深2000指數並逐漸自我強化,形成正反饋機制。 第三,在2024年初,微型股的相對回報率大幅下降。
據了解,在本輪微盤股中,小市值因子的優異表現再次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同時國內量化行業開始普及成交量-價格機器學習模型,自然有偏愛小市值選股的傾向,從而開始獲益。
*2023年上半年,微型股的概念開始滲透市場,不少管理人經歷了“質疑微型股、了解微型股、加盟微型股”的心理過程,市值因子的敞口逐漸增加。 2023年下半年,類似策略的出色表現繼續吸引新資本,推高微型股的盈利。 一些管理者的信心一直在增加,他們甚至喊出了“極致微盤”的口號。 “李哲騰說。
當一種風格人滿為患時,市場上就會出現負面反饋。 上一次發生在2021年初,是白馬股抱團的崩盤,這次是微型股的崩盤。
深圳一位私募股權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只微型股,讓持有更多微型股的量化私募淨值大幅回落。 DMA產品用微盤,即使有期貨指數套期保值,但由於槓桿率高的特點,一旦出現回撤,淨值回撤會更加明顯。
上述上海量化負責人表示,小市值股票貝塔( )問題的曝光不一定是壞事,行業發展還是靠投資研究而不是運氣。 在未來的行業中,誰在風險控制方面做得好,誰就更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資料無法做到的地方,經驗和直覺開始發揮作用。 我們構建了動態風控機制,以微型股為例,當初2023年12月8日發生第一次微型股崩盤時,我們的模型就開始主動降低微型股的風格敞口,最終在2024年初,將微型股的敞口限額調整到我們設定的最低倉位。 “李哲騰說。 (記者 徐曉茹).
見習編輯:李文宇 |評論:李震 |主管:萬俊偉。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