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羅(1796-1875)是19世紀中葉法國最傑出的抒情風景畫家,印象派畫家的先驅,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 終其一生,他堅持遊歷寫生,代表作品有《維拉達·弗瑞鎮》《鬥獸場》《沙特爾大教堂》《杜埃鐘樓》《池塘邊的三頭牛》《蒙方丹的回憶》等。 他是19世紀最多產的畫家之一。
在柯羅生活的時代,法國各畫派相互競爭,爭論不休,但柯羅從不理會這些畫派之間的紛爭,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中。 在他的骨子裡,他是一位現實主義畫家,對大自然著迷,尋求詩意的激情。 然而,柯羅也是一位不拘一格的藝術大師,古典主義的造型和浪漫的激情在他的作品中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柯羅出生於巴黎的乙個服裝商人家庭,26歲時他從商人變成了畫家,但他與繪畫有著深厚的聯絡。 十幾歲時,他跟隨古典風景畫家貝克多學習繪畫; 1820年,他師從另一位古典風景畫家維克多·伯丹(Victor Berdan)。 從1826年到1828年,他第一次在義大利學習,在那裡生活了三年,享受地中海的陽光和自然美景。 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使他的山水畫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徵,構圖穩定,技法嚴謹,對色彩的把握很高。 他的每一幅山水素描都用色彩精心構圖和設計,空間與色度的密切關係被數學推理和計算,色彩、空間和光線的處理是古典山水的典範。
從學業歸來後,柯羅和他的朋友們遊歷了法國各地,跟隨他的畫作,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最後進入了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在那裡他與巴比松畫家分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位藝術上獨特的風景畫家。 留在巴比松確立了他抒情風景畫派的基本風格。 後來,他去了義大利兩次,瑞士三次,荷蘭和英國,畫了許多美麗的風景畫,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義大利風景畫的特別喜愛。 他對光和空氣的描繪通常被認為是印象派的先驅。 這在亮光的使用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摒棄了以往畫家把暗部畫得很暗的做法,力求使暗部通透生動,使整個畫面的亮度大大提高。
柯羅早期的山水畫喜歡運用全景畫手法,通過近距離描繪山坡或森林眺望遠處建築,追求一種巨集偉中的精緻感,具有古典的形式和氣質,後來多以法國鄉村風光為題材,更展現了法蘭西民族的溫柔、深情和優雅的浪漫情懷。 當柯羅將目光聚焦在法國的自然景觀上時,他感受到了它的親密、溫柔和詩意的形象,就像母親照顧她的孩子一樣。
40歲以後,柯羅成為了巴比松畫派的志同道合的成員,他的畫風逐漸向這個畫派靠攏。 作為巴比松畫派的投資人,柯羅經常幫助當時貧窮的畫家。 雖然他屬於巴比松學校,但他在巴比松村住的時間並不長。 像盧梭、公尺勒和其他巴比松畫家一樣,柯羅在對自然的頌歌中表現出他溫柔而深情的性格。 他一生都在大自然中徘徊,刻意複製自然界的神奇和奇蹟,並通過他的繪畫藝術地再現大自然創造的一切。
柯羅一生創作了3000多幅畫作,其中大部分是描繪鄉村的風景畫。 他的風景新穎、明亮、帥氣、柔和,散發著詩意的味道。 這與他對自然的熱愛,他觀察和理解自然界最細微變化的能力不無關係。 熱愛自然是畫風景的首要條件。 柯羅曾經說過:“藝術就是你畫一幅風景畫的時候,要先找到形狀,然後再找到顏色,這樣色彩就連線好了,這叫色彩,這也是現實。 但這一切都服從於你的感受。 這短短的幾句話,或許就是柯羅山水畫的全部秘密。
在柯羅的風景畫中,最常見的顏色是銀灰色和棕色,因為這些顏色有一種寧靜的感覺,可以使燦爛的陽光或晨霧更加詩意。 朦朧的光線透過蓬鬆的樹木,照在寧靜的池塘表面和遠處的房屋上,而在畫面的中間,幾個牧羊人或少女點綴著浪漫的特徵。
在大多數官方沙龍欣賞的油畫中,風景只是浪漫高貴氛圍的背景。 然而,柯羅使風景不再是發生奇蹟的理想場所,而是親密和可感知的自然。 從那時起,他的繪畫風格幾乎影響了每一位風景畫家。 柯羅的畫作充滿了閃閃發光的光線和空氣,用色彩傳達出陰影和陽光的柔和對比。
他的畫作《蒙方丹的回憶》就是乙個例子,這幅畫以灰褐色的色調描繪了清晨剛剛公升起的太陽。 柯羅將這些純粹的視覺自然場景詮釋成一首田園抒情詩。 在他的畫作中,一切都在移動,就像琴弦的聲音一樣,如此自由,如此活潑,一半朦朧,一半清晰。 在這裡,他以大氣為一幅畫的主基調,將各種色彩概括成優美的合唱,而在這裡,山水畫具有一流的魅力,因為這種氛圍不僅是主宰一切的基調,而且是基調與其他顏色之間的中間色。 柯羅不僅勾勒了明暗之間的關係,還使用了豐富的調色盤來協調它們之間的柔和層次。 沒有哪位畫家能像柯羅那樣動人、巧妙地描寫一種顏色和另一種顏色之間的過渡,他像他的人一樣謙遜,不顯眼,他似乎以一種新的方式捕捉了風景中閃爍的光線和發光的煙霧,在銀灰色調中,顏色不僅不褪色,而且顯得更加和諧。
他早期的旅行和素描使他能夠向大自然學習,而他成熟的作品則被豐富的想象力和主觀情感所支配。 柯羅的風景視角有自己獨特的個人視角,既不同於自然主義,也不同於寫實主義,他更喜歡在風景畫中加入田園詩般的幻覺情緒。 經過長時間的磨礪,柯羅的繪畫風格終於形成:19世紀20年代的山水畫非常突出繪畫題材; 到了四十年代,主題創作已經退居二線,自然主義佔據了主導地位。 五十年代的山水畫完全是關於尋找山水本身的意義。 1851 年和 1859 年的兩次法國沙龍在定義柯羅的繪畫風格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柯羅風景畫的風格轉變始於此。
如果乙個聰明的人說得好,跟隨別人的腳步,你就會被拋在後面。 藝術的美在於人們在觀察自然時得到的第一印象。 假設某個風景讓我興奮,當我專注於它時,我肯定不會放棄讓我興奮的東西。 因此,柯羅的畫作,無論是呼嘯的風,還是蒙方丹的寧靜,總能被理解為某種深刻的意義,就像是植根於現實世界的夢境,不僅感染了讀者,也深深地觸動了畫家本人。
柯羅是最早擺脫戶外繪畫,用“觀察”完全取代“想象”的畫家之一。 當他作畫時,他完美地融合了新古典主義風景畫的技巧。 這種技術的演變對於理解他的繪畫技巧至關重要。 像大多數法國畫家一樣,柯羅從他生活了三年的義大利回到家鄉,帶回了在那裡畫的 100 多幅風景素描,這在他後來的工作室作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草圖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演變成無限數量的圖紙。 就這樣,他一生都在以這種方式工作,大約在19世紀五十年代,他創造了一種繪畫方法,將它們重新整合成一種新的風景畫,一種稱為“記憶繪畫”的流派,基於對他人生各個階段所畫素描的“回憶”。
《池塘邊的三頭牛》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它並不代表乙個特定的地方,而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面對畫布的想象力的結果。 柯羅有新古典主義的背景,所以他可以在工作室裡隨心所欲地畫風景,就好像他在森林裡一樣。
我祈求上帝賜予我一顆孩子般的心,讓我不帶任何偏見地觀察大自然。 就像柯羅所說,他的成功來自於對現實的深刻體驗和描繪。 這個想法與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坦斯·巴爾(Constance Bhar)的想法有些接近,因為兩人都希望盡可能忠實地描繪自然。 從柯羅的戶外素描景觀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中沒有風格化的痕跡。 然而,柯羅的畫作不僅僅是現實。 與其他畫家相比,柯羅的藝術氣質是溫和的,既沒有弗里德里希風景畫的沉穩超然,也沒有梵谷藝術的瘋狂,而是柯羅風景畫中孕育的詩意,在古今所有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他的山水畫展現了自然與鄉村的美,既結合了古典主義的優雅,又漣漪著理想主義的浪漫,蘊含著現實主義的真諦。
柯羅從1825年開始遊歷,沿途寫生畫風景,最初他的風格並不明顯,頂多畫面的亮度更具體,自然光更具體,但到了1850年左右,經過25年的訓練,柯羅在54歲時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羽毛般的風格。 這時,他畫的雲和樹相當蓬鬆,畫面的構圖開始變得純粹。 他最著名的風景畫《Vila da Fury》也是在這一時期畫的。 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柯羅典型的羽毛畫風,蓬鬆的樹冠和草地,有一種輕盈和美感。 畫面的銀灰色調使氣氛看起來像記憶的碎片。
柯羅一直認為自己是風景畫家,很少向公眾展示他的人物畫,所以流傳下來的肖像畫並不多。 但除了風景之外,柯羅的人物肖像也很精彩。 例如《戴珍珠項鍊的女人》、《讀書間的女人》、《藍衣女人在鋼琴上》、《馬背上的迪亞茲》等,歐洲許多博物館都收藏了他的肖像。
柯羅的肖像畫大多被描繪成平凡、動感自然、樸實無華、沉穩端莊,甚至非常嚴肅,往往帶有沉思和憂鬱的情緒,這可能與畫家對女性的態度有關:愛與尊重,渴望與疏離,從不揮之不去或過分火熱的情緒有關。 他的人物自然而生動,善於用一般的筆觸捕捉人物在生活中的姿態,畫畫時不拘泥於細節,所以獨樹一幟。
柯羅一生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1830 年的法國七月革命、1848 年的法國二月革命和 1871 年的巴黎公社革命。 在這一系列動盪的政治動盪中,他親身經歷了從拿破崙一世到拿破崙三世的興衰; 他見證了古典主義、浪子主義、現實主義甚至印象派在藝術界的興起和消失。 因此,柯羅混合了不同時代的色彩和藝術風格。
柯羅於1875年在巴黎去世,和康斯坦一樣,他從未結婚,一生都在用繪畫打磨,直到生命的盡頭,依舊揮舞著手中的畫筆,彷彿人生永無止境,永遠為藝術創作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