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
作者:Ji Kan(**評論員)。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與人類福祉”,旨在強調濕地不僅提供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服務,而且為人類提供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 目前,我國濕地保護體系已初步建立,濕地保護的重點已轉向在保證總面積穩定的前提下全面提公升質量。
濕地作為“地球之腎”,與森林和海洋一樣,被譽為世界三大生態系統,其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健康、食品**、旅遊和就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依靠濕地為生,儘管濕地僅佔地球陸地表面的6%左右,但40%的動植物物種在濕地中生活或繁殖。 此外,濕地在減緩全球變暖、減少環境汙染、緩衝洪水、乾旱、颶風和海嘯的影響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人類活動和其他因素,全球濕地喪失率是森林的三倍,自1970年以來,約有35%的濕地消失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重要理念指引下,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來,中國實施了3400多個濕地保護專案,新增和恢復了80多萬公頃濕地,通過保護優先和系統治理,補償了100多萬公頃農作物的鳥類損失。 我國濕地面積已達5635萬公頃,居亞洲首位,面積總體保持穩定。 未來,我們仍需繼續努力推動我國濕地保護從“數量”的增加向“質量”的提高逐步完善。
廣泛構建“濕地保護”社會共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為加強濕地保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然而,為了短期利益,仍有一些地方、企業和個人不惜破壞濕地。 為此,要發揮濕地保護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社群、博物館、濕地公園和各類教育機構在宣傳教育中的作用,普及濕地保護政策和知識,特別是從年輕人那裡,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們了解保護濕地的重要性, 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帶動公眾形成共識,形成人們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意識。
持續優化“濕地保護”綜合體系。 加強濕地保護,需要有權威的法律法規為後盾,以科學的政策體系為支撐,以良好的監管體系為保障。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濕地立法和制度建設為保障,以重要濕地保護為重點,以應用高新技術手段為支撐的濕地資源保護與監管體系,全國濕地資源監管水平大幅提公升。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社會,需要通過完善濕地保護配套政策、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實施重大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等方式,不斷提高濕地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的能力,促進濕地保護的高效監管和高質量發展。 加強濕地資源監測監督,深度參與濕地保護國際事務。
充分激發“濕地保護”的持久勢頭。 加強濕地保護,要注意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特別是充分發揮企業濕地保護新力量的作用,積極推動濕地生態價值轉化。 濕地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荒地,而應等同於人類的工作、收入和基本的生態系統服務。 紅樹林是最有特色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保護漁業生產免受風浪侵襲,還為牡蠣養殖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 我國濕地分布廣泛,面積大,型別豐富,從寒溫帶到熱帶,從平原到高原,幾乎涵蓋了《濕地公約》規定的所有濕地型別。 積極探索濕地保護與發展轉型路徑,讓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共同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中國畫卷。
光明**“2024-02-05 02版)。
*:光明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