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歐盟主辦了第三屆印太論壇但是,中國、美國和英國沒有被邀請參加。 一位歐盟**表示,歐盟希望與太平洋島國、東非和亞洲國家建立關係,不想表現出“反華”姿態。
可以說,歐盟在印太地區充當“第三方”力量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這種情況的出現反映了當前歐洲嚴重的戰略焦慮。 造成這種焦慮的第乙個原因來自美國和西方相對實力的嚴重下降。
中國、美國和歐洲。 無論是俄烏衝突還是巴以衝突,從結果來看,歐洲,尤其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老歐洲”,是受害最嚴重的一方。
俄烏衝突切斷了歐洲獲得廉價能源的渠道,巴以衝突封鎖了歐洲的主要航運路線,整個歐洲經濟陷入“半死不活”的狀態。
據華爾街**報道,被視為歐洲經濟增長引擎的德國GDP萎縮了03個百分點,在衰退的邊緣掙扎,面臨“去工業化”的嚴重風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4%的經濟增長率9%的亚细安,歐盟自然不敢大聲說出來。
這種焦慮的第二個因素是美國的不確定性,以及這可能給美歐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帶來的不確定性。
可以說,在川普執政的四年中,歐盟一直籠罩在陰影之中。 雖然拜登上台後,美歐“真心誠意”了一段時間,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幾乎進入了“蜜月期”。
但實際上,拜登並沒有解決美歐之間的“雷霆”,尤其是在經濟方面,甚至人為地增加了一些。
王牌。 川普時代,美國對歐洲的鋼鐵和鋁徵收高額關稅,引發了兩國之間的外交爭端。 拜登上任後“暫停”了這些關稅。 歐盟一直在遊說美國,希望拜登不只是“暫停”,而是直接“取消”,但一直沒有達到目的。
也就是說,一旦民主黨今年敗選,川普上台,那麼這種鋼鋁關稅被帶回白宮辦公桌,成為壓在歐盟脖子上的斷頭台只是時間問題。
不僅如此,歐盟也是拜登提出的“通脹法案”的受害者之一。
拜登。 拜登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大力補貼和投資美國和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的清潔能源產業。 而“巧合的是”,歐美之間沒有自由貿易協定。 換句話說,歐洲公司不在該法案的涵蓋範圍內。
美方後來解釋說,在起草檔案時,它“忘記”了美國和歐盟之間沒有自由貿易協定這樣的東西。 但如果美國敢這麼說,歐洲就不敢相信了。
隨後,美方提出妥協方案,即美歐談判簽署增補礦產協議,為歐洲企業進入通脹法案下的補貼範圍“開啟後門”。 美方一直單方面聲稱,這一措施將成功緩解歐洲對“通脹法案”的不滿,但事實是談判陷入僵局。
可以預見,如果川普在今年11月擊敗拜登入主白宮,那麼這個“通脹法案”很可能成為引爆美歐爭端的第二個導火索。
歐盟現在顯然害怕了,不敢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拜登身上,擔心會賠光所有的錢,所以緊急調整了在南海、台海和中美博弈中的立場。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川普上台後,歐盟才能長期生存下去。
然而,歐洲的算計忽略了關鍵,乙個連“獨立”都做不到的歐盟還想插手太太,太高了。
Project Sword (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