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強和完善我國巨集觀經濟預期管理,必須深刻把握預期管理的內涵,充分認識加強預期管理的現實意義,著力從三個方面加強預期管理:保持與政策體系的同頻共振,充分發揮研究機構特別是新智庫的作用, 並充分利用能力,加強預期成果的傳播。
沈素素. 期望管理是通過政策干預和資訊溝通,引導合理期望的形成,管理期望偏差的機制。 ** 高度重視加強和改善對中國巨集觀經濟預期的管理。 **總書記在研討會開幕式上強調,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要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加大引導力度”、“加強市場心理分析”和“善於引導預期”。 當前,要加強對期望的管理,增強發展信心。
深刻把握期望管理的內涵。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將預期和不確定性引入經濟學研究。 廣義的預期是指未來的經濟形勢或經濟行為者(包括投資者和消費者)在做出行動決策之前做出的經濟變數。 一方面,期望源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預期本身也是不確定的,甚至直接影響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 由於未來和預期的雙重不確定性,預期管理已成為巨集觀調控的有效手段。 期望管理的主體是決策層面,物件是投資者、消費者和其他經濟行為者。 加強對期望的管理,必須妥善處理好“三關係”。
處理決策層與業務實體之間的關係,避免“資訊不對稱”。 商業主體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根據自己掌握的資訊進行預測和預測,並與公開資訊進行對比,通過外部資訊在與決策層面的連續博弈中形成期望。 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商業實體將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是經濟本身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於決策層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帶來的不確定性,做出的期望可能會偏離甚至偏離決策層的指導,從而大大降低了政策的質量和效率, 甚至失敗。避免“資訊不對稱”,要求決策層面增強政策透明度,加強溝通,及時發布資訊,避免經營主體通過猜測來判斷政策意圖,幫助經營主體快速準確地掌握政策意圖和政策動向,從而做出有效的預期。
處理好期望管理與市場預期的關係,避免“刻板印象”。 商業實體在不斷學習和交易的同時積累經驗,從經驗中獲取知識,並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對經濟活動做出自己的判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思維定勢”。 期望管理要超前於市場預期,用“微妙”的引導來提高業務實體的學習能力,減少行為偏差,提高業務實體的準確性。 尤其要讓經營主體認識到,預期管理和市場預期是合作博弈,不是零和博弈; 期望管理不是政策資訊的單向傳遞,而是資訊的雙向衝“互聯”,沒有公共資訊交流的支援,就不可能進行期望管理。
處理區域性短期與全域性長期的關係,避免“綜合謬誤”。 政策的“合成謬誤”是指每一項政策都是正確的,從每個部門的角度來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這些政策強行同時實施時,就可能導致與預期錯誤結果相反的結果。 比如綠色發展、共同富裕、防範風險、科技創新,每一項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政策措施,但當所有政策同時實施時,可能會出現相互排斥甚至矛盾的結果,導致一些長期整體政策的短期、零散、區域性實施。 要避免“綜合謬誤”,就要科學、準確、高效地協調結構性政策與總體政策、長期政策與短期政策的協同與平衡。
充分認識加強期望管理的現實意義。
從2021年開始,**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三年提到期望問題。 2023年**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振發展信心,提高社會預期”,並首次提出“加強經濟宣傳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理論”。 因此,有必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加強期望管理的現實意義。
首先,預期管理在中國巨集觀調控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預期管理主要集中在貨幣領域,比如央行利用政策工具直接引導公眾預期,結果可能會改變短期預期,但無法改變公眾長期預期的趨勢。 上世紀90年代,期望管理逐漸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 進入21世紀,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美發達國家對傳統預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這進一步推動了現代預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及其理論發展。 現代期望管理可以高度概括為:通過資訊、政策、信念和交流來管理和協調期望,注重資訊披露的透明度和可行性,注重政策實施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提高公共資訊的完整性,消除期望的粘性和突兀性。 與西方國家主要關注貨幣政策領域進行預期管理的做法不同,中國的預期管理涵蓋的領域範圍更廣,強調資訊、政策、信念和交流。 2008年以來,大量關於國際金融危機預期傳導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跨市場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加強預期管理,處理內外平衡,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有助於減弱危機的傳導效應。
二是與當前中國面臨的複雜嚴峻形勢密不可分。 **總書記一再指出,“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復甦不充分,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正在上公升”。 全球經濟進入週期性下行階段,隨著刺激措施逐步用盡,經濟結構失衡、經濟秩序失靈、發展動能失調等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 特別是全球化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更加嚴重,各種危機交織在一起,全球發展的基礎、韌性和經濟治理環境被大大削弱。 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從經濟長期快速增長進入經濟新常態,從人口紅利國加速進入人口負增長老齡化社會,從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產業逐步轉化為科技創新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經濟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主要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不高、風險隱患仍多、國內流通受阻”。 在這種情況下,疊加在“資訊不對稱”上的“慣性思維”使得商業實體無法快速適應和接受新的變化,更不用說快速改變原有的經濟行為模式了,發展信心受到很大影響,暫時的預期混亂甚至不樂觀是正常的。 根據時間和形勢,建議通過經濟宣傳引導,加強預期管理,增強政策透明度,加強與市場的互動,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提振發展信心,為經濟復甦提供有力支撐。
從三個方面加強期望管理。
當前,加強預期管理,要著力三個方面,提振發展信心。
期望管理和政策系統以相同的頻率產生共鳴。 首先,預期管理要準確預測經濟走勢,形成合理的預期,減少預期偏差、不良預期或超預期。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經濟反彈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但發展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公升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二是出台巨集觀政策,有效應對“困難挑戰”,以穩政策穩預期。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強,提質增效”和“穩健、適度、精準、有效”都是有力的舉措。 三是配合巨集觀政策,要突出重點,把握重點。 比如,貨幣政策要引導資金流向高階製造業等重點領域,促進重點產業公升級; 財政政策要切實加快實施財稅優惠政策;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要著力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針對新政策、新措施,要在第一時間以多種方式進行解讀和說明,對“第一公尺”做全文; 對於市場熱點問題,相關部門也要及時明確立場,積極穩定市場預期,加大政策落實力度,打好“最後一公尺”,力爭相關政策觸手可及。 最後,預期管理應努力與巨集觀經濟政策取向保持一致。 加強政策協調,加強政策協調聯動,放大組合效應,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打破政策的“合成謬誤”,加強政策支援的長度和力度,體現巨集觀政策的穩定性、一致性和凝聚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形成良性迴圈。
充分發揮研究機構特別是新型智庫的作用,提高預期成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提公升現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在國際市場上,往往由權威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能夠主導資本市場的走勢。 由此可見,研究機構特別是智庫在提高期望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 期望形成後,要積極利用研究機構特別是智庫,進一步引導期望的強化和變化,最大限度地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入參與外交活動,積極發聲中國聲音,積極引導國際社會,以新思想與世界接軌,傳遞可靠權威資訊,向外界講述中國故事,有效提公升中國話語權。 因此,鼓勵和支援研究機構特別是新智庫在第一代領導下參與期望管理,與研究機構培養良好的互動環境,充分發揮其在期望管理中應有的作用,有利於構建多主體參與的期望管理新格局。
善用**,加強預期成果的傳播能力。 **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公升國際傳播效率。 要增強預期成果的傳播能力,就要用好預期成果,通過開發和運用各種預期管理和指導工具,讓主流更加廣泛和及時,加強與國際主要經濟體和國際組織的溝通和廣泛合作,使其更容易形成在世界上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成果; 新**針對特定人群,具有獨特的傳播方式,更適合熱點問題、重大事件、新事物的交流、解讀和延伸,其發酵效果不容小覷。
(作者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管理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