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海外華人遭受大量虐待的訊息時,我們心中首先浮現的情感是什麼? 毫無疑問,憤怒和悲痛,那麼我們就會想到為他們討回公道,甚至把他們帶回自己的祖國,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乙個永不屈服的強大祖國。
但你知道嗎? 在清朝,有一位皇帝面臨著類似的悲劇,但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他不僅沒有為受害的華僑討回公道,也沒有把他們帶回中國,而是冷漠地說了一句“好好殺人”。 這位皇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
1.沾滿鮮血的“紅溪之難”。
回首1740年10月,對於倖存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永遠無法忘記的噩夢。 他們的同胞在荷蘭殖民者的屠刀下,像河流一樣流血。
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入侵並殖民了爪哇島,殘酷地剝削和奴役當地人民,包括中國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18世紀,這種剝削變得更加嚴重,引起了爪哇人民的廣泛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爪哇島上開始出現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反荷蘭運動”。 一些中國人也積極參與其中,希望擺脫荷蘭人的壓迫。
然而,為了轉移注意力,擺脫危機,荷蘭殖民者選擇了當地的華人作為替罪羊。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中國人沒有政治基礎,沒有武裝力量,而且流動性強,分散性強,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更重要的是,荷蘭人在爪哇實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一些富有的中國人來統治當地其餘的人口。 這種做法導致了爪哇人對中國人的疏遠和不信任。
當爪哇叛軍襲擊巴達維亞時,荷蘭人擔心城裡的中國人也會趁機造反,決定先發制人。 荷蘭人在擊退城外的叛軍後,突然對城內的中國人發動了殘酷的**。
這**持續了整整七天,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還是孩子,只要是中國人,都被無情地殺害了。 據統計,中國人被殺人數達到近萬人,只有極少數人逃脫。 這血腥**讓巴達維亞街頭流淌著血流成河,華人社群的紅溪也被鮮血染紅了。
2.冷漠的朝廷和“棄民”政策。
訊息傳回中國後,乾隆皇帝得知了這件事。 然而,他的反應令人震驚和失望。 他冷漠地說,這些被殺的中國人是背棄祖先和祖國到海外謀生的“**棄兒”,所以朝廷並不關心他們的命運。
乾隆的態度,其實反映了當時清朝一貫的僑民政策。 自明朝以來,中國實行“排斥海外華人政策”,將海外華人視為“棄兒”和“不忠不孝”的人。 這一政策在清朝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例如,明朝萬曆年間,當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咄咄逼人時,明朝廷也採取了類似的態度。 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這種“排僑政策”至今仍未改變。 在康熙後期,他甚至下令禁止人們前往菲律賓、耶加達等地**,並要求外國**將這些人押送回中國斬首。
乾隆登基後,繼續沿襲康熙的政策,但56年前允許康熙出國的,卻被允許回來。 被認定為“出國罪”的,膽敢偷渡回國,將受到嚴懲。
3、新時代的轉型與責任。
與清朝和**時期相比,新中國的僑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僅廢除了過去的“排斥僑民政策”,而且積極維護僑民的合法權益。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應當保護海外華人的合法權益。 此後,新中國開展了多次撤離行動,將華僑帶回中國。 這些行動,既表明了新中國對僑僑的重視和重視,也彰顯了乙個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如今,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華人的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它們不僅得到了祖國的關愛和保護,而且成為促進中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