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獨家報道。
正文|“小康”,中國的小康網路。
2023年1號檔案提出“培育壯大縣級富集產業”和“實施'一縣一業'工程,強縣富民”。 不難看出,特色產業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特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促進全縣產業結構的優化公升級,也能為全縣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公尺。 縣域經濟是典型的區域經濟,覆蓋了國民經濟。
第一、二、三產業涉及生產、交換、分配、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具有較為完備的經濟執行體系。 根據《中國縣統計年鑑》資料,2022年我國縣域經濟GDP將達到465萬億元,佔全國GDP的38%32%,凸顯了縣域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縣域經濟發展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據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義忠介紹,工業增加值約佔我國縣域經濟總量的40%,說明工業經濟在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對於如何鞏固和發展縣域經濟,如何促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他說,要培育和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 要實施企業培育試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要夯實產業基礎,提公升縣級工業企業基本能力。
近年來,縣域層面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加快,價值創造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公升。 《小康》雜誌和中國小康網注意到,2022-2023年工信部公布的兩批200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縣(市)有81個,佔40個5%;2020年至2023年,農業農村部批復建立四批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僅前三批就覆蓋全國1024個縣(區、農場),其中以縣(市)為主力。 所謂產業集群,是指以乙個或幾個企業家為龍頭,相互依託,以乙個或幾個企業家為主導,共同目標,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數百家關聯企業形成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這些最新資料反映了我國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公升、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內生動力的不斷增強。
農業農村部首席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豔德表示,當前,我國特色農村產業競相發展,形成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和產業,個性化、多元化的產品更加豐富,產業鏈也在延伸和擴大。 除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外,政府支援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00個、農業產業強鎮1509個,政策整合、要素集聚、企業集中趨勢加快。
縣域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根據中國縣域統計年鑑的資料,中國縣域經濟GDP已從2018萬億元,公升至4638萬億元,GDP絕對值逐年上公升,同時縣域經濟GDP佔全國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從2011年的412022 年,36% 略微下降至 38 個32%。
從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來看,縱向比較,2010—2021年,我國縣域第三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7:54:29變化至2021年的14:40:46,第二產業佔全國縣域經濟的比重從54%下降到40%,下降幅度較大,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第三產業佔比從29%提高到46%,逐漸成為主導產業。 在一定程度上,第三產業已成為該縣經濟活動的指標之一。 橫向比較,2021年全國縣域經濟第三產比重為7:39:53,全國“千億縣”第三產比重為4:52:44。 中國“千億縣”第二產業佔比超過50%,第二產業是“千億縣”經濟的支柱產業。 如果把“千億縣”作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層次和必要階段,雖然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但第二產業仍然是我國縣域經濟縣域發展的強大引擎。 可以預見,這樣的產業結構將長期存在。 因此,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心仍將依託第二產業,必須加快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移。
近年來,工業和資訊化部下屬的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每年都會發布《中國百強縣域經濟體研究報告》。 其中,2023年7月2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工業和製造業仍將是經濟百強縣的支柱產業。 針對經濟百強縣的產業分布情況,李毅忠表示,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因此對於絕大多數縣縣市和縣級市來說,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把工業和製造業放在重要位置; 同時,也要提供分類引導,充分釋放縣域經濟潛力,鼓勵一批轉型發展經濟強縣、專業縣、農業強縣、生態強縣、強縣發展。 “縣域經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基石。 到2035年,新型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工業仍將發揮支撐、帶動和保障作用。 ”
曾任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的李毅忠強調,“新型工業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2023年9月20日,李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常務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加快學習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入分析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階段性特點,紮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 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緊接著,9月22日至23日,全國推進新型工業化會議在北京召開,第一屆高層會議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多項部署,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性的跟蹤和行動指南。
據統計,美國工業佔GDP的比重不到20%,但70%的技術創新直接或間接地基於工業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因此,沒有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重要的戰略部署,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更好地發揮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引領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強調經濟發展的重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 乙個網路強國,乙個數字中國。
中國夢是工業戰線特有的,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陣地。 李毅忠介紹,“目前,我國有1871個縣縣級市(不含市轄區),縣級經濟對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全縣經濟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國的4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佔比45%,專精特新“小巨人”佔全國1 3家,製造業個人冠軍佔比近40%。 在全國200家中小企業中,有81家位於縣城。 “近年來,我國縣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正朝著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資訊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有9家8萬餘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持續推動工業經濟穩增長,提質優化結構。
全縣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
2023年1號檔案提出“培育壯大縣級富集產業”和“實施'一縣一業'工程,強縣富民”。 由此不難看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公升級,而且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2022年以來,在工信部牽頭下,全國確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0個,其中縣(市)所有81個。 據悉,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是指以縣(區、市)或工業園區集中管理為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以特色產業為支柱,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具體到國家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認定,重點從主導產業、創新能力、數位化公升級、綠色轉型、開放合作等多方面進行考核,遴選條件嚴格,競爭力強。
當前,我國特色鄉村產業競相發展,形成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等特色產品和產業,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更加豐富,產業鏈也在延伸和擴大。 *公尺。
《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發現,在工業和資訊化部認定的“200個特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中,山東、河北、江蘇、安徽各有11個集群上榜,並列第一; 廣東、浙江、江西、重慶各有10個集群上榜,位居第二梯隊(不包括單獨規劃的城市)。 如果將單獨規劃狀態的城市資料相加,則各省份的排名發生了顯著變化。 “山東+青島”榜單上的集群數量為15個,位居全國第一; “浙江+寧波”和“廣東+深圳”各有14個集群上榜,並列第二。
以山東為例,全省高度重視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從2020年開始全面開展相關工作。 “山東年度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態專項行動聚焦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省委、省政府連續三年推出一攬子政策,對評價結果最高的集群給予省級財政獎勵。 山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副廳長安文健表示,過去三年,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平均每年增加14個8%,高於去年的258萬億元,佔總產值的86%,主導產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
在推進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過程中,山東以特色產業集群為載體,按產業梳理數位化轉型供給不足,發展共享工廠、眾包和群創、集銷,利用網際網絡、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體系,提公升製造資源共享協同能力。創新資源。山東省工業網際網絡協會秘書長陳宇介紹:“在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中,大量中小企業將遇到負擔不起、負擔不起等痛點。 “截至2022年底,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共打造國家級平台268個,省級平台1572個,其他平台2034個,省級及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3家,構建了具有領先實力的完整創新平台體系。
在培育和建設特色產業集群方面,浙廣兩省也表現突出。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藍建平表示,浙江聚焦工業經濟、數字經濟、民營經濟三大主跑道,著力推動製造業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一體化、集群化發展該國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7工業增加值的2%和6佔GDP的4%。 一組資料顯示浙江新型工業化道路最新成績單:2023年1-9月,全省工業增加值高於規模增長55%,製造業投資增加168%,產業集群核心區和協同區貢獻了90%的產業增量和80%的投資增量;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加102%,全國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試點城市數量居全國首位。 從廣東來看,在4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中,廣東佔7個,其中4個為跨城市共建,包括廣佛惠超高清**和智慧型家電集群、廣深佛關智慧型裝備集群、深廣高階醫療器械集群、佛關泛家居集群; 在納入國家統計的41個主要工業行業中,廣東有40個,銷售產值排名全國前三的行業有25個,尤其是珠三角地區。 正如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陸謙所說,珠三角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集聚度高,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僅在全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降低了全球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也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建設。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彥德表示,2022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2:1。休閒農業營業收入突破7000億元,農產品線上零售額突破5300億元。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全鏈條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完善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村服務業多元化,按類別推進援助產業,促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西部地區縣城經濟崛起勢頭強勁。
中西部腹地廣闊,積澱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製造業基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乙個國家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在中西部地區多層次、大規模實施,使中西部地區不沿邊、不近海的內陸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觀察點可以發現,近十年來,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逐漸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延伸,在中西部地區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公開報告稱,自2018年以來,隨著工廠生產擴充套件到珠江和長江三角洲以外,製造業遷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15個省份的出口飆公升了94%,遠高於東南亞和其他製造業國家的出口。
在國內產業轉移方面,也有一些常規認知,如“東部省份全面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等......根據招商銀行研究院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 招商銀行研究院副總經理盧曉磊表示,中西部地區發展了汽車、交通裝備、電子資訊等一些技術密集型產業,承接形勢好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2023年11月23日舉行的產業轉移金融服務研討會上,盧曉磊談到了中國區域經濟產業格局的五大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成渝都市圈)和第五極(長江經濟帶中游)正在加速崛起。 中三角(即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雖然湖北受到疫情影響明顯,但整體區域改善顯著,湖南、湖北、江西三省2022年GDP總量較2018年增長012個百分點至11個百分點2%。很明顯,中西部地區正在幫助我國鞏固其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
湖南作為“中部崛起”的代表,憑藉產業韌性、承接潛力、營商環境等優勢,正在成為這股產業轉移浪潮的引領者。 近年來,湖南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搶抓機遇,全面提公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特別是在先進製造業方面,湖南規劃優先發展智慧型裝備、智慧型終端、智慧型汽車產業、先進儲能、先進計算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功率晶元積體電路產業、移動網際網絡和5G應用相關產業。 盧曉磊說,決定地方招商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在資源、人才、市場潛力、產業基礎、科研實力等因素上,湖南都算得上是優秀學生。
紫興是湖南省的乙個縣級市,2023年被評為中部經濟百強縣、全國旅遊發展潛力百強縣。 去年,資興市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工程”,制定出台24項援助措施,從實體經濟、擴大投資、穩定外貿、產業轉型、促進消費等五個方面發力,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資興市主要領導帶隊親自參與專案推介和招商引資,招商團隊定期赴長三角和大灣區招商引資,以行業為第一引擎,推動六大產業發展, 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大資料、電子資訊、文旅健康、綠色食品等。2023年,資興市共簽約“三類500強專案”4個,2億元以上重大產業專案19個,總投資145個41億元,預計145個市級重點專案年完成投資123億元,完成率105%。
綏寧是四川省西南部的乙個小城市,地處成渝兩地交界處,十年前還是乙個依靠紡織等傳統產業的地方,近年來迎來了汽車、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今,每天有200多輛汽車在綏寧下線,銷往長江經濟帶多個省市; 每天生產 2 個80,000平方公尺的印刷電路板通過新的陸海通道銷往東南沿海地區和歐美國家。 2023年12月28日,2023年第四季度專案簽約儀式在遂寧高新區舉行,簽約專案5個,涉及數字經濟、電子資訊、裝備製造、新能源等領域,合同總金額近40億元。
近十年來,一項重大的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使中西部地區非邊海、不近海的紫興、綏寧等內陸地區走在對外開放的前列,開闢了新格局,給我國各縣經濟發展帶來了新變化。
當前,地區已從經濟規模爭奪轉向發展韌性爭奪,產業公升級和科技創新進一步聚焦。 產業轉移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受到重視。
當前,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崛起勢頭強勁,如何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在細分領域創造優勢,選擇適合地方發展的細分產業吸引投資,已成為各地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頭等大事。
小康“ • 中國小康網獨家文章)。
本文刊登於2024年1月下旬的《小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