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位於東部沿海城市大連,是一所“985”、“211”和“雙一流”建築大學,力學、機械工程、化工、技術三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築學科第二輪,電腦科學等12個學科位列ESI前1%; 數學 5 等一流課程 20 鹼基; 軟體工程等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74個,覆蓋除新工科專業外所有招生專業。 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的比例超過55%。青年科技人才處於創新創造的巔峰,是國家戰略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建設科技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C919大型飛機、“蛟龍”深潛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華龍一號”核動力裝置、智慧型化工染料、高效能工程塑料......從國家的重型武器到國家重大工程,都能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近日,中國科協公布了第九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提公升工程候選人名單,又一批青年新銳進入公眾視野。 大連理工大學九名年輕校友被選中。 其中,2人是學校的現任教師。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提公升專案是中國科協於2015年10月設立的首個國家級青年人才計畫,主要是為了大力扶持32歲以下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較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幫助他們成為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團隊儲備。
其中,中國科協通過國家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學會協會選拔和資助300名學生,每年給予每人10萬元的補貼; 全國自籌學會、協會將選拔資助學生約400人,每年補助金額不低於10萬元。 資助期為3年。
連萌,2007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機械與電子工程專業(碩士、博士),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
牛文靜,2008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現任長江委員會水文局長江水文資訊預報中心高階工程師。
陳婉婷是大連理工大學2009屆副教授,主修化學工程與工藝。
盧波,2009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現任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
趙子昂,2010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現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韓道滿,2010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專業(等離子體物理碩士、博士),現任北京控制工程學院總設計師。
劉蓉,2011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現為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
雲帥,2012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現任浙江大學(寧波校區)助理研究員。
薛炳涵,2012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現任鄭州大學副教授。新時代,人才是國家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是提公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支柱。 做好青年人才工作,高校要務實吸引人才,務實人才政策,紮實服務保障,確保青年人才工作得到實質性推進,為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的發展凝聚強大的人才力量。
長期以來,大連理工大學深入實施“以人才強校”戰略,營造了“愛才、認才、用才、容納、聚才”的良好環境。 建立了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遼寧省重大裝備製造協同創新中心),4個國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與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與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及CAE軟體、高效能精密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1.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船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科技創新體系日益完善。為青年人才提供發掘和深耕的沃土。
放眼中國大地,隨處可見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在創新道路上勇往直前的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就有一群耀眼的“大工人”,他們以奮鬥的姿態踏上了國家乃至世界的舞台,綻放著無限的光彩
《中國科學報》和新華網分別向學校報導大連一號-聯利衛星研究隊進行專訪,講述他們堅持“四個方面”和創新突破技術壁壘的故事;
央視新聞網《中國科學報》刊登專訪文章,《中國日報》英文報道“中國首位抵達北極並進行現場取樣的海冰力學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青年教師 陳曉東
央視新聞對學校進行了近13分鐘的深度報道青年教師王曉虎帶領學生自主設計並手工打造國內第一台管風琴的故事;
他們奮戰在科技創新前沿,碩果累累,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注入青春力量。
改革發展不等,卓越目標激勵人們銳意進取,實現優秀職工的美好藍圖,需要全體職工的不懈奮鬥和團結。 未來,我們期待大工有更多的“大成果”和“大科研”,全體師生將齊心協力“加速跑”,為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使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百家豪: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大連理工大學官方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