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社群教育學院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烙印)代表性傳承人張明志(中)為老年學生評述烙印作品(攝於2024年11月23日)。 記者張金輝 攝 重慶視覺
開州區老年大學學生歡聚學習彈奏琵琶(攝於2024年9月12日)。 記者 王曉宇 攝 重慶視覺
雖然沒有吃穿的愁,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談起退休後的生活,住在大渡口區躍進村街的老人夏惠泉有些愣住了。
他曾經在重鋼上工作,檢查安全,修理裝置,培訓學徒,早出晚歸,忙了幾十年。 退休後,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習慣性一大早就開啟電視,同時拿出手機,一邊聽電視節目一邊用手機下棋,整天坐在沙發上;老婆傅朝英每天早上買菜做飯,午飯後出去打麻將半天,繼續看電視......晚上一起
一屋三餐,四季,時間來回流逝。 在內心深處,夏慧泉一直有一點口渴:除了在家玩手機、在麻將店打發時間,他能不能多做點什麼,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豐富一些?
夏慧泉的憧憬,折射出不少老人的迷茫。 去年重陽節前夕,一項針對重慶7000多名老年人的問卷調查顯示,老年人在養老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健康問題或生活困難,而是休閒娛樂專案缺乏,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 其中,53%的長者表示,他們最希望社群提供心連心陪伴等養老服務。
休閒和娛樂活動相對簡單
生活以更少的“品味”流逝。
鄭姐來了,三少一,我等你。 近日,在渝北區北環路一小塊區域的棋牌室門口,老闆正在招呼匆匆趕來的鄭青。
我來來去去,只在家打掃完,耽誤了時間。 鄭青踏進門,在原來的位置上坐了下來。
記者看到,來這個棋牌室打麻將的人,都是六七十歲。 “他們大多是固定的紙牌對,下午打完麻將後,老人們就去旁邊的幼兒園接孩子。 老闆說。
今年78歲的鄭青,以前和兒子住在上海,四年前和妻子一起回到重慶。 “每天在家看電視刷手機,導致視力下降,老婆讓我學打麻將。 鄭青說,這不僅動腦筋,還消磨時間。
當你開始打麻將時,時間過得很快。 鄭青說,在上海生活時,她喜歡跳交誼舞,也會參加比賽,但回到重慶後,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舞伴和場地,她就停止了跳舞。
68歲的劉建英和張菊水也從外地搬了回來。 老兩口是湖南人,兒子在重慶打工,所以為了照顧孫子,除了寒暑假,他們都留在重慶。
劉建英告訴記者,過去她經常打太極拳和廣場舞,手術後就不參加健身活動了。
與劉劍英不同的是,妻子張菊壽“被動”地選擇了打麻將。 張菊水說,退休前是當老師的,他非常喜歡書法,現在特別想把閒暇的精力發揮出來,如果社群裡能有這樣的興趣班就好了。
除了打麻將,也有一些老年人喜歡呆在家裡。
住在南安區梅蒂亞市的周仙雲是一名退休教師,他的愛好是上網下圍棋。 “一盤棋很長,所以我經常因為下棋而忘記吃飯,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
吳文壽是北碚蔡家的老人,平時不愛出門,退休後平時平時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飯,在沙發上看電視。
一成不變的“規律”生活,讓一些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有些單調。 幾位接受採訪的老人告訴記者,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他們在生活中缺乏選擇。
寂寞和焦慮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
應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不久前,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三科主任張旺接待了一位68歲的老人。
陪老人去看病的妻子告訴張旺,丈夫最近心情不好,一直有失眠......在晚上這個老爺子不是別人,正是愛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吳文壽,他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
近年來,前來就診的老年人數量顯著增加。 張旺告訴記者,去年1月至11月,市精神衛生中心共接診60歲以上老人4次080,000 名乘客,而 2018 年同期僅為 2 名480,000人次。 此外,還有乙個突出的現象: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 因為她們更喜歡呆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而阿姨們可以出去和姐姐們聊天、逛街。 ”
事實上,老年人的孤獨和焦慮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有**報道稱,很多老年人成為保健品的受害者,因為他們不是“愛上”保健品,而是推銷員不知疲倦的陪伴,以及聊天服務......他們提供可以緩解孤獨感
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甚至因失去伴侶、朋友去世、退休和社交圈的變化而出現焦慮和抑鬱等問題。 長期的心理失衡會導致心理畸形和不合格和失範。 “市內某三甲醫院心理專家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參加興趣活動,高階大學
嘗試體驗更多新的“技巧”。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不少老年人也在嘗試體驗更多新的娛樂休閒方式。
在重慶高新區湖西街道的湖西花園社群養老服務站,65歲的陳麗婭剛剛為舞蹈隊排練完,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水。 “我現在比上班更忙,早上和下午各有一場活動,有時晚上還有一次。 ”
湖西花園社群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年齡超過60歲。 社群養老服務站不僅設定了老年人服務區,還專門建設了休閒娛樂室、文教室、網球場、桌球場。 社群成立了壘球、太極拳、舞蹈、模特、器樂等12支文娛團隊,老年人踴躍報名參加,各項活動開展得淋漓盡致。
此外,每季度,湖溪花園社群還在養老服務站舉辦轄區長者集體生日會,節目表演豐富,趣味十足的遊戲環節,儀式感十足的吹蠟燭許願,為壽星們營造幸福空間。
還有很多老人背著書包去“上學”。 李滿剛,家住渝北區雙龍湖街道飛湖路社群,今年60歲,是老年街大學的學生。 這所家家門口的老年大學由雙龍湖街和渝北區老年大學聯合辦學,每年3、9月開學,開設古典舞、烹飪、壘球、T臺等8個班次,老人每年上課8個月。 此外,還有長者大學“陽光教室”,為長者提供戶外學習的課程和場所。
過去,老人退休後,要麼帶著孫子孫女,要麼買雜貨、做飯做家務,成為子女的“免費保姆”。 現在時代變了,玩法多了,我想過上好日子,做退休後想做的事。 李曼說,在老年大學上課,讓她覺得老年人也可以過上不一樣的精彩生活。
為老年人築牢精神家園
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
如何為老年人建造精神家園?社會各界應如何發力?
事實上,近年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陸續印發了《重慶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4年)》和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重慶市養老事業發展與養老體系建設第十三五規劃》等,均提出從多方面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220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743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2912個社群養老服務站,以及眾多社群食堂和老年膳食援助中心,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政局養老服務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老年教育方面,目前,全市依託重慶開放大學建設了1個市級社群教育服務指導中心、38所區縣社群學院、918所鎮街社群學校、8600個村(社群)學習中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社群教育服務網路。 老年課程開發涵蓋7大類36種,提供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專案和“乾棍舞”、“苗繡”、“川劇”、“蜀繡”等地方特色課程。
但是,由於老年人群體基數龐大、增長速度快,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仍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和合力。
以老年大學為例,重慶老年大學規模已達1所80,000人。 雖然全市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各區縣也開設了老年大學,但老年“一難求”的矛盾並未得到明顯緩解。
對此,長期研究我市老年教育工作的重慶開放大學副校長劉長雄建議,市場、社會組織等主體應形成多渠道老年教育經費募集機制,按照“撥付一點、 從社會上籌集一點,從單位中給予一點”。同時,鼓勵和支援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發展老年教育事業,企業和個人向老年教育公益捐贈,依照稅收法律法規享受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去年,沙坪壩區創新啟動“畢業季紅巖社會工作專案”,有針對性地從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招收應屆畢業生,設計並參與基層獨居老人公益服務專案。 大學生為獨居老人設計了“一人一策”,上門陪伴、包裹取件、智慧型手機教學、微信提醒吃藥、陪散步、組建興趣小組......讓老人“走出來,融入其中,敢於展現”。
目前,“紅岩畢業季社會工作計畫”已開展9年,服務獨居老人1400餘人。
沙坪壩區以專案購買的形式引導大學生參與關愛獨居老人等基層治理的做法值得借鑑。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與健康學院院長田啟恆建議: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社工志願者”聯動服務機制,支援社工機構、心理諮詢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生命支援等專業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強老年友好社群建設,發展上門陪護等居家社群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