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測試中,可能性推理-強化弱化問題一直是判斷推理的一大難點。 在回答此類問題時,許多考生對因果關係的把握不準確,對題幹的分析不完整,導致速度慢,準確性不穩定。 因此,精通概率推理中常見的論證模型非常重要。
首先,初識列舉和歸納。
列舉歸納法是指根據某一類事物的某些物件具有某種性質並且不遇到相反的性質這一事實,歸納推理某一類事物的所有物件都具有該性質。 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從部分有一定規律,整體有那個規律。 例如,今天的美國人比1965年減少了32%,預計到2030年將減少46%。 在中國,人們的身體活動量比1991年減少了45%,預計到2030年將減少51%。 因此,專家認為,缺乏運動已成為乙個全球性問題。 這是典型的列舉歸納。 某些部分(美國和中國)具有某種屬性,然後整個(世界)具有該屬性。
現在我們了解了列舉模型,那麼我們如何削弱或加強列舉模型的主題呢? 事不宜遲,讓我們開始下結論。 列舉歸納特有的弱化項有三個方向:1樣本不具有代表性; 2.樣本量不足; 3.未列出的示例沒有此屬性。 相應地,獨特的加固有三個方向:1樣本具有代表性; 2.樣本量足夠; 3.未列出的示例也具有此屬性。 好了,在寫下上述結論之後,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具體的例子,以及如果我們在特定情況下削弱它們,如何加強它們。
其次,詳細闡述了示例問題。
示例 1]A市某培訓機構的老師小王說:“我們的學生學習能力很強。 我們班的同學從零到現在都學了,做論文的平均準確率可以達到80%以上,這足以證明! ”
問題 1:以下哪項最能反駁上述結論?
a.這個班級的尖子生基本都集中在王老師的班上,尖子生的學習能力最強。
b.這個班級的學生在入學前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平均分班。
分析] a. 題幹的因果關係如下:從小王班級學生的高準確率(部分學生的情況),得出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好的結論(整體學生情況)。 A項說明王老師的班級佔據了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最強的優秀學生,並不代表全班學生,所以問題的結論可以反駁。 B項表明,王老師班級學生的情況可以代表全班學生的情況,加強了題幹的結論,排除了B。 所以答案是A。 你發現了嗎? 這兩種選擇都會根據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而減弱和加強。 這是列舉歸納模型中最常見的弱角。 好的,讓我們繼續第二個問題。
問題 2:如果屬實,以下哪項最能強化上述結論?
a.下一屆的許多學生已經完成了學業,仍然沒有進步。
b.在其他課程中,學生在製作論文時的平均準確率為 95%
分析] b. A項通過舉乙個反例,說明未列出的樣本不具備此屬性,反駁題幹的結論,排除A,說明這類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強。 專案 B 通過乙個示例強化了詞幹結論,以說明未列出的樣本也具有此屬性。 所以選擇 B。 問題 2 中的兩個選項都是未列出的樣本是否具有需要削弱和加強的特性。 這是列舉歸納模型中第二個更常見的弱角。 好了,我們來增加難度,繼續看完整的問題來體驗。
示例 2]小林說:“加入工作後,我認識了很多人,這些人都有大學文憑,所以高等教育在我國的受歡迎程度非常高。 ”
以下最能反駁小林的推理:
a.小林認識的許多人都是他大學的校友。
b.小林負責後勤和技術支援,與外界聯絡甚少。
c.小林市的高等教育率與其他城市不同。
d.各城市之間各行各業人才流動率相對較高,很難計算出各城市高等教育的滲透率。
分析] a. 題幹的因果關係是:小林加入工作後認識的很多人都有大學文憑,所以推出:高等教育在中國的普及率非常高。 A項指出,小林認識的很多人都是他所在大學的校友,說明小林從中得出結論的“樣本”不是隨機選擇的,基於這樣的“樣本”得出的結論也不是最現實的,也就是說,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樣本不具有代表性,可以反駁詞幹推理。 B項指出,小林與外界接觸甚少,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所認識的人的處境,不能反映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不能反駁問題的推理。 C項指出,小林所在城市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與其他城市不同,但小林認識的人可能並不都在自己的城市,高等教育普及率可能高於其他城市,也可能低於其他城市,因此無法反駁推理。 D項指出,各城市高等教育普及率不便統計,與題幹討論無關,無法反駁題幹的推理。 因此,請為這個問題選擇乙個。
通過以上學習,中工教育相信大家對普查歸納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列舉和歸納的核心是從部分推動整體的過程。 可以削弱或加強的選項往往圍繞樣本,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其他樣本是否也具有此屬性,以及樣本量是否足夠。 掌握了這三點,結合題材的具體情況,可以快速選擇正確答案,我們去找題材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