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夯實基礎,大力推進資料價值化。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數位化轉型,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重塑。 誰掌握了資料,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誰能善用資料,誰就能在未來的數字競爭中贏得新的優勢。 為抓住資料增值新機遇,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潛力,山東省工作報告提出,夯實數字經濟基礎,開展資料資產化和資料智財權登記試點。 如何識別資料增值帶來的新機遇? 要把握哪些關係來促進資料價值化? 山東如何更好地推動資料價值化?
把握資料價值化的內涵。
資料增值是推動資料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賦能全要素生產率提公升,加速形成新的質量生產率的歷史發展過程。 資料價值化的本質是促進資料價值的創造、轉移、轉化和放大,是數字時代調整生產關係、助推生產力革命的重要基礎,是釋放資料經濟、社會和治理價值的“牛鼻子”。
資料增值的最大現實是發展不平衡和不足。 清華大學《中國本地資料發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資料發展水平整體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不平衡、不足,形成“資料碎片化”局面,資料供給受阻、流通不暢,資料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供需匹配度平均為041、差距巨大。 具體而言,資料權屬、市場建設、估值定價、統計核算、跨境流動、合規、安全等“硬骨”亟待理論創新,資料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礎制度尚未建立,競爭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尚不完善; 各組織的資料能力和公眾的數字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公升空間。
資料價值化的首要問題是意識形態認識的創新。 與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等往往有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生產要素相比,資料要素是新事物,各行各業尚未有效把握其特點和價值運動規律,存在理論困境、制度困境和能力困境。 用舊的方式解決新問題是困難的,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我們的思想。 從現象上看本質,推動資料價值化歸根結底是乙個政治經濟學問題,涉及兩個基本問題,即圍繞資料的價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資料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
資料價值化的根本導向是資料價值的導向。 所謂資料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價值共創,按照廣泛協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凝聚最大共識,激發最大潛能,形成最大協同效應; 二是利益平衡,在追求個人資料利益時,應兼顧其他個人和資料社群的利益,從而促進社群的利益; 三是分擔責任,跳出過去“孤軍奮戰、孤軍奮戰”的路徑依賴,聚焦共同目標,遵守共同規則,承擔共同責任; 四是要顧全域性,堅持國棋博弈,統籌個人與集體、區域性與整體、當前與長遠,構建從橫向到邊緣、縱向到底的國家資料治理體系; 五是數實共生,推動數、網、智化轉型,創造新動能,拓展新邊界,開闢新路徑; 六是韌性發展,構建資料驅動的智慧型生產模式和價值網路成為未來經濟社會數位化發展的共同選擇; 七、開放共享,堅持以人為本,在開放的基礎上,通過共享,使資料等要素充分整合,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執行效率,促進社會平衡發展和整體進步; 八、包容利他,以價值共創為導向,保護資料處理者收入,通過減稅減免、社保支出等方式兌現資料所有者的權益,遵循公平優先原則; 九是共同富裕,夯實還數還民制度基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資料生產關係,規範資料財富形成機制,促進共同富裕。
促進資料價值化的本質。
促進資料價值化,要把握資料的“六大特徵”。 資料是所有客觀事物意義的記錄,是客觀事物的一種“虛擬”存在方式。 首先是虛擬性:與傳統生產要素的“客觀現實”相比,資料具有“客觀現實”的特徵,需要提高各主體的資料能力,使其能夠理解資料背後“虛擬”的含義。 二是依賴性:資料只有在場景應用時才能產生價值,需要創新全要素協調機制,理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三是移動:資料從序列向並行移動,從小規模並行向大規模並行移動,實現資料結構的明確性和完整性。 第四,邊際收益增量:資料的價值在於連線,只有建立更廣泛的連線,才能產生更大的收益。 五、價值差異:不同主體對同一資料的價值認識不一致,需要完善資料流通規則,引導資料流向價值需求主體。 六、外部性:要加強監管,充分發揮資料正外部性,遏制資料負外部性,營造良好的資料生態。
推動資料價值化,要樹立資料治理的“六大思維”。 以戰略思維為導向,從全球發展戰略層面出發,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和全球數位化轉型大局,完善相關戰略規劃、政策規則和法律制度; 以系統思維推進資料治理體系建設,打破部門壁壘,開放國家、行業、組織等多層次,融合企業、個人等多元力量,統籌政策、標準、技術、應用等多維度,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資料治理環境; 以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調整資料生產關係,深刻理解資料價值創造過程的內在性質和一般規律,勇於探索運用管理方法、協調機制等新機制、新技術、新手段推動改革創新,推動資料資源轉化為要素; 以精準思維提公升資料供給質量和效率,低質量甚至錯誤資料會影響價值挖掘; 以底線思維夯實資料安全保障體系,注重風險防範,做好風險評估,構建堅實的安全網。
促進資料價值化,就要處理好資料元素的“十關係”。 包括構建供需正反饋機制,促進公共資料與非公開資料融合,允許適度壟斷促進資料流通,規範場外流通和培育場內交易,探索多元化權利確認和收益分配,可信技術支撐治理實施,促進資料合規促進創新,普惠監管促進發展,完善爭議解決,加強權益保護,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大資料資源。要更加注重資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更加注重理論、制度、能力、資料的供給,更加注重公共資料授權運營生態的建設,更加注重多層次、多元化的流通生態建設,更加注重國外資料要素的引入, 更加關注資料與實體經濟活動的融合和賦能,更加關注資料權利和資料合規。
推動資料價值化,需要構建多方參與、良性協同、安全守信、有效監管、共建共治共享的“資料價值生態網”和“資料共同體”。 構建“多元共治、價值共創、利益平衡、責任共擔”的資料共同體,以價值創造、交換、實現為主線,將社會、社會、市場的價值期望與使命目標、戰略管理、組織形式、交付模式有機聯動,促進資料、技術、 資本與勞動,重構資料價值生態網路,回歸“價值為本”的資料發展正規化。通過明確虛擬與現實、公私與組織三大責任邊界,股權所有權、合規登記、收益分配三大權利邊界,演算法、平台、安全三技術邊界,促進資料價值的創造、流通和實現。
山東是推動資料增值的重點。
近年來,山東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深化數位化轉型創新,全面推進數字強省、數字社會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資料資源為例,山東構建了權威高效的資料聚合、治理和應用體系。 全省已開展資料共享超過470億次。 2023年,山東開放資料森林指數排名全省第二,資料要素生態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可以說,山東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治理服務數位化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未來,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推動資料價值化,開展資料資產化和資料智財權登記試點
一是充分發揮教育人才強省優勢,打造新型勞動力隊伍,大力培養數字人才,適應時代需求; 加強各級領導幹部培訓,打造政治能力、數位化能力強的幹部隊伍; 全面提公升各組織數位化領導力、資料治理和資料應用開發能力,不斷提公升全民數字素養; 用好高階外部人才,加強與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緊密聯絡,創新中央與地方合作方式。
二是充分發揮經濟強省和資料資源優勢,通過跨分散、高層次創新的“勞”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可持續的“資本”投資,超維度、高質量、高價值的“資料”供給,強泛化、深度結構化、自適應演算法處理,以及智慧型化、網路化、綠色化的算力支撐,實現高效協同和高層次配置資料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賦能新興產業發展。
三是要率先構建適應高質量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 以場景創新為牽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新興產業重要來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四是充分發揮全省自由試驗區、各開發區、保稅區的引領作用,推動規則趨同、機制對接、規則軟對接、設施硬對接; 積極參與資料流、資料安全、數字貨幣、數字經濟稅收等國際規則和數字技術標準的制定; 合作推動高質量、可持續、普惠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國際雙迴圈。
作者傅建平,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專職研究員
*: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