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141年,隨著漢景帝的去世,漢武帝劉徹正式登基,歷史進入了漢武帝時代。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漢武帝剛登基時,其實只有十六歲。
而且,漢武帝初期,他手中的權力其實非常有限。 甚至可以說他根本就是乙個傀儡皇帝。
當時漢朝真正的人其實是後宮中的竇太后和太后,也就是漢武帝的祖母和母親。
至於漢武帝,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漢武帝處理日常政務時,需要“打東宮”。 換句話說,你必須向你的祖母和母親詢問任何事情的指示,而你根本沒有自主權。
這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漢武帝登基之初的困境,其實並不是他祖母控制政府的意圖。 準確地說,在這個故事中,其實沒有反派,更沒有簡單的壞人。
問題的真正癥結其實是每個人思維的不一致。
這個故事,其實要從漢武帝的祖母說起。
竇太后是漢武帝的祖母,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早些年,竇太后出身底層,後來誤入宮中,成為宮女,得到了陸皇后的認可。
後來,在魯皇后的安排下,她嫁給了當時還是代理國王的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溫帝。 沒過幾年,魯皇后就去世了,劉恆就當了皇帝。
劉恆登基後,因為沒有女婿,就立長子劉奇為太子。
而竇太后作為劉淇的親生母親,自然是順利的當上了皇后。
此後的20多年裡,在整個漢溫帝時代,竇太后都是皇后,地位極為穩定。 漢溫帝去世,漢景帝登基後,竇太后更進一步,直接成為皇太后。
就這樣,當漢景帝再次去世時,此時的竇太后,就成了漢朝高層的活化石。 朝廷中許多老臣都是竇太后的親友。
在這種狀態下,竇太后對朝廷的掌控自然可見一斑。
此外,竇太后能夠掌權,其實還有另外乙個重要原因。 那是她之前的掌權集團,之前基本上已經被消滅了。
在竇太后之前,漢朝其實有兩位皇后。 乙個是劉邦的皇后呂雉,另乙個是漢惠帝的皇后張衍。
而其中,張嫣皇后是魯皇后的孫女。
因此,在當年推翻陸氏的行動中,整個陸氏家族都被英雄集團收拾乾淨了。 而張嫣作為魯皇后的孫女,她身後的家族幾乎同時被清算。
這樣一來,在竇太后之前,沒有乙個親戚是排在竇太后面前的。
至於竇家之後的家族,漢朝的生母武帝王歡家族此時才剛剛開始崛起,暫時沒有辦法與竇家抗衡。
除了親戚之外,漢溫帝登基後,極力鎮壓功勳集團和老劉家的王公王。
因此,漢溫帝逝世後,西漢開國英雄群體就成了一種風氣。 而七國之亂結束後,老劉家的王爺們也不好。
至於朝廷的大臣,以及大家族的大臣。 對不起,因為當時緩刑制度還沒有出現,就算這些人能達到頂峰,人數也比較少。
以這些人的實力,也無法與竇家抗衡。
因此,在漢武帝登基之初,竇家作為乙個親戚家族,就顯得是乙個佔主導地位的家族。 而竇太后作為竇家的掌門人,自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勢。
當然,最重要的是漢武帝登基時太年輕了。 漢武帝登基時,年僅十六歲。 如果你今天說,你剛剛開始上高中。
所以,漢景帝臨終前,其實就明確表示,他死後,必須先有太后幫忙協助政府。 漢武帝真正成年後,才逐漸將權力下放給他。
這種事情,其實並不新鮮。 比如當年的秦始皇,在他登基之初,他的母親趙姬也是掌權的。 所以當時,對於兩位太后掌權,基本沒有異議。
漢武帝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登基的。
對於漢武帝的孫子,竇太后其實是很支援的。 當時,竇太后的兩個兒子已經去世,竇太后只能贍養孫子。
第二,在漢景帝的這些兒子中,劉徹其實是表現最好的,也是最適合當皇帝的。 與他相比,漢景帝的其他兒子都有些不足。
這樣一來,除了支援漢武帝之外,竇太后其實別無選擇。
然而,隨著漢武帝成功登基,兩位祖孫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非常微妙。
這主要是因為竇太后和漢武帝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竇太后出生於秦末漢初,經歷過多次戰爭。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漢朝徹底統一了天下,廢掉了異姓的王,天下徹底和平了。
同時,在漢朝成立之初,也選擇以黃老思想治國,選擇無所作為的統治。 當時,漢朝呈現出高度自由化的趨勢。 法律相對寬鬆。
而在法律底線之上,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你不觸犯法律,基本上沒有人會關心你。
正是在這種狀態下,西漢迎來了呂侯王朝和大名鼎鼎的文景智時代。 近幾十年來,西漢長期處於閒置狀態,社會經濟也開始快速發展。
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所謂無所作為的統治也有弊端。
按照當時西漢高層領導的執政思想,只要老百姓不觸犯法律,基本上什麼都能幹。 於是,在文景統治後期,大家的行為開始越來越煥然一新。
此外,由於基層長期的愚昧無知,西漢地方英雄開始迅速崛起。 很多昊強在當地的影響力甚至比**還要大!
這些都是巨大的社會危害,遲早會爆發。
因此,在文景統治時期,少數知識淵博的社會精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戰略家賈毅和漢景帝的老師超夗。
而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改變漢朝的執政思想,從原來的黃老思想到儒家思想,給天下百姓自由,並增加一些約束。
這也是漢武帝後來“廢黜百家思想,唯獨崇儒家”的原型。
實際上,在後世,關於這種解決方案存在很大的爭議。 這個計畫雖然確實解決了社會過於自由的問題,但從此又增加了乙個桎梏,再也無法再現百家一學派的局面。
事實上,不僅在後世,而且在真正做出排除儒家思想的決定之前,漢朝高層和整個漢朝思想圈之間其實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而竇太后和漢武帝恰好處於這場爭論的兩個極端。
因為竇太后經歷過戰亂的關係,自然覺得黃老的思路更好。 雖然她也知道,提倡無所作為的規則,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 但這種做法將使世界更加和平,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相比之下,剛剛登基的漢武帝則更傾向於支援儒家思想的變革。 因為漢武帝剛剛登基,正值壯年,他想做點什麼。
而且,自從漢武帝出生以來,他所看到的就是漢朝的和平。 在他眼裡,弊大於利,其實弊大於利。
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往往不是通過簡單的溝通就能直接解決的。 雙方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選擇會是最好的選擇。
結果,雙方開始出現矛盾。
漢武帝登基後,就想盡快開始做事。 不過,他也知道,他的祖母目前還是比較強勢的。 如果他沒有祖母的支援,那麼他的改革就不會成功。
所以接下來,漢武帝就選擇了乙個比較折衷的方案,那就是讓竇英和田薇這對親戚晉公升到漢朝最高層。 尤其是竇英,直接被提拔為丞相。
就這樣,漢武帝主動保護了祖母和母親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他提拔的兩個親戚都是堅定的改革者,他們都比較支援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提拔了趙娟和王藏兩位儒家學者。 這兩位儒家學者,相當於漢武帝的心腹,在宮廷中為漢武帝說話。
在提拔這些人的過程中,竇太后並沒有過多地阻止他們。 但後來,漢武帝的動作越來越大,很快就開始聚集更多的儒家學者來討論修改國家禮儀制度的問題。
此時,竇太后坐不住了。
竇太后願意支援漢武帝,她也希望自己的孫子能有所作為。 但同時,在竇太后看來,如此迅速地進行制度改革,不利於國家的穩定。
於是接下來,竇太后開始明暗阻撓新政,利用自己的權力聽政府的話,限制漢武帝的改革速度。
對此,漢武帝和那些急於改革的儒家士子自然是無法忍受的。
於是,在漢武帝正式登基一年多後,這些儒家學者終於開始攻擊竇太后了。 以趙娟、王藏為首的一些儒家公開寫信,要求撤消兩位太后服從權力的權力。 以後漢武帝不需要通知後宮,他可以直接做出自己的決定。
對於這些儒家學者的著作,竇太后自然是勃然大怒。 隨即說這兩個人是在欺騙天下,盜取他們的名聲,謠言把皇帝弄糊塗了。 接下來,竇太后命令下面的大臣們去收集兩人貪汙垛法的證據,不斷給這兩個人潑髒水。
與此同時,竇太后向漢武帝施壓,要求漢武帝將兩人抓起來。
面對巨大的壓力,漢武帝終於沒有反抗,只能選擇暫時將兩人關進監獄。 然後,在兩人入獄後,不久就死在了監獄裡。
經過這場動亂,漢武帝知道,只要祖母還活著,就注定無法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於是接下來,漢武帝就徹底收斂了自己的鋒芒,開始低調行事,同時聽從竇太后的話。
當然,私下裡,漢武帝還在暗中培養人力,積極準備自己日後的掌權。
而竇太后見漢武帝如此見識淵博,自然也漸漸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歸根結底,竇太后不是支援漢武帝,她支援也不希望漢武帝這麼快就實施新政策。 而當漢武帝不再提及新政之事時,竇太后自然又支援漢武帝了。
就這樣,直到幾年後,隨著漢武帝培養的人越來越多,他才逐漸成熟起來。 而傳說中的竇太后,最終也去世了。 竇太后逝世僅一年,漢武帝正式採納董鍾書的建議,正式“廢黜百派儒學”。 儒家思想實施一年後,漢武帝在馬伊發動伏擊,正式與匈奴開戰。
這就是漢武帝開始的故事。
總的來說,漢武帝初期,他的地位還不穩定,所以急於改革,所以最後被竇太后鎮壓。 但同時,竇太后也不是反派,她只是與漢武帝有著不同的政治觀點。
此外,竇太后打壓也未必是壞事。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對竇太后的鎮壓,確實讓漢武帝更加成熟,更加嫻熟。
如果沒有竇太后的支援和打壓,恐怕漢武帝後來能不能成為歷代第一位皇帝,恐怕還真很難說。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