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代社會資訊的發展,很多人都能認出一些名人的另一面,比如魯迅,他曾經在讀書時通過文章誤以為自己是乙個憤世嫉俗的窮窮文人,直到後來才知道自己每月的稿費換算成了今天的人民幣, 差不多是150萬。
此外,他私下裡絕對是個愛開玩笑的人,他的日記裡有很多乾巴巴的幽默。
而且他還說了一句很有名的名言“漢字不滅,中華必滅亡”,這是怎麼回事?
剛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想到竟然是魯迅說的,於是去查了一下,真的找到了出處。 這是今年的一次採訪。
當年5月中旬,當日本繼續侵占中國時,有記者採訪了他,提出了幾個關於抗日救國的問題。
其實,如果你看他所說的所有的話,你就會發現,他的真實意圖並不是所謂的對中國文化的徹底反抗,而是感覺當時的人們被複雜的漢字所限制,導致文化水平遠低於鄰國。
事實上,他想簡化案文,以便有效地推廣。
這句話在那個時代非常貼切,因為當時最大的敵人日本的識字率高達40%,我國當時沒有計算,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文盲率全部達到了80%,那一年甚至可能更高。
多麼可怕的對比!
魯迅先生還用了兩個詞,“生薑”和“鴨子”,就算現代社會的孩子想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在那個時代,這還是識字的部分,太繁瑣的字也會阻礙整個民族的教育水平。
當時不光是魯迅,還有很多和他觀點相同的文人,比如胡、曲秋白、錢玄通等,他們都是新文化的推行者,並沒有魯迅所說的那麼震撼。
魯迅想簡化或刪去一些複雜的漢字,甚至有學者和大師說,應該用容易記憶和書寫的單詞來代替漢字,比如拉丁文。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方法沒有奏效。 )
中國現在強大,自然不了解過去的困境,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普遍絕望,從愛因斯坦的評價中可以看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還訪問了中國的上海和香港,並在日記中留下了他的觀察結果,但是,這並不積極,他給人的印象是中國的孩子骯髒、勤勞、遲鈍。
我只是不知道如果他今天看到中國,他會怎麼想。
乙個時代有自己的背景,像魯迅和那些學者,他們想要的是讓中國人盡快擺脫愚昧,接受良好的教育,跟上世界的步伐。
當時,為中國流血的人們嘗試了太多的方法,多次失敗,沒有屈服,但幸運的是,他們最終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多高層人士也感受到了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所以實行簡體中文,這讓全國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但即使實行了幾十年的簡體中文,在17年的抽樣調查中, 中國的文盲率仍達到528。(沒有找到近年來的資料。 )
可見,在魯迅先生的時代,複雜的寫作確實成了障礙。 他說這番話,並不是要批判中國文化,而只是為了完成那個時代賦予他的使命。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