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忠德在,時事不到此為”的歷史真相,崇禎真的後悔嗎?

Mondo 歷史 更新 2024-03-04

近年來,網路上有很多文章為明朝的“太監”魏忠賢平反。 在這些文章中,魏忠賢的所謂“政治成就”被高調地“褒獎”,比如魏忠賢取消了農業稅、礦稅和商業稅,從而填補了當時的國庫,正是他在遼東戰場上對人員的適當使用和有效措施,才使明朝得以穩定戰局,甚至取得了積極成果。 同時,這些文章也嚴厲批評了東林黨,認為以周周艷儒、錢千義為首的迂腐公務員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禍根”。 於是,“鐘賢若在此,時事就不到此為止”這句話被反覆提及,除了對魏忠賢的“褒揚”和“肯定”之外,也是為了表示崇禎帝對剷除魏忠賢的懊惱和懊悔。 那麼,在歷史上,崇禎真的後悔除掉魏忠賢嗎? 而所謂的“忠賢仙人,明仙人”真的是真的嗎? 在這裡,我給你乙個解釋。

忠德賢在,時事就不到這一步了“,這句話是假的。 “忠德有,時事就不到這一步”,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家族馮夢龍所寫的《延都日記》中。 原文是:“恢復大臣曹華春,暗中下令埋葬魏忠賢的遺體。 化過去為忠,言:忠德在,時事不來。 商鞘懊悔不已,下詔收埋中賢遺體。 嗚呼! 這是乙個謬論。 “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馮夢龍是第一世家,《延都日記》也是杜撰的**,而馮夢龍當時在江南地區,而不是在北京,所以不可能直接了解此時北京的真實情況,所以這句話本身的真實性就很值得懷疑。

而且,特別要強調的是,“忠德不朽,明朝不朽”這句話出自曹華春之口,更不可能。 一方面,曹華春本人對魏忠賢恨之入骨,不可能替魏忠賢說好話。 《延都日記》中人物關係的設定存在乙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歷史上的曹華春並不是魏忠賢的心腹,相反,他是魏忠賢的“死敵”王安的心腹,對王安極為忠貞。 王安和魏忠賢是“萬三大案”之一的“移宮案”中的“樑子”,當時魏忠賢還叫李金忠。 明廣宗太昌皇帝朱長洛登基僅乙個月就去世了,然而,繼承太昌皇帝(即後來的天齊皇帝)王位的朱有孝卻被李玄之控制。 作為李玄始的親信,魏忠賢和李玄之千方百計阻止楊煉、劉一孝等人請天啟皇帝“動宮”,最終在王安的協助下,朱有霄終於被“搶走”了,而在此期間,王安和楊璉等人也阻止了魏忠賢等人的追趕。 從此,魏忠賢對王安恨之入骨。

隨後,魏忠賢獲得了天啟的信任,在天啟皇帝的溼奶媽克氏的幫助下,逐漸掌握了政府,然後殘忍地折磨了王安,最後殺死了他。 而曹華春這個王安的心腹,也在這個時候被魏忠賢排擠打壓,然後被派往南京留任。 直到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皇帝即位,曹華春才被調回京中上任,還被崇禎安排清算宦官黨。 所以,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曹華春本人都與魏仲賢懷恨在心,對他更是極為怨恨,而北京城破城之時,曹華春已經請假回老家多年了,他不在北京,所以這句話根本就不可能出自曹華春之口。

反觀崇禎要為魏忠賢“收屍埋”,更是無稽之談。 在《明史》中,有這樣一段關於魏忠賢最後結局的記載:“十一月,忠賢被安置在鳳陽求生,被逮捕。 忠賢前往福城,聞言,與李超琴上吊自殺。 趙邦的屍體,掛在河之間。 所以,此時的魏忠賢的屍體早已下落不明,除了在府城門上方懸掛了十七年的頭顱,不可能“埋葬遺體”。 而且,崇禎帝繼位的整個過程可謂是極其危險,最終在嫂子張皇后和英國公張維仙的幫助下成功登上皇位,讓張皇后登基後還不忘問“宮裡的飯菜不要吃”, 可見魏忠賢有多瘋狂,這也讓崇禎帝對魏忠賢越發恨意,所以就算他以後處理魏忠賢的屍體,也會如此堅決。所以既然如此,按照崇禎皇帝的性格,他不會因為處置魏忠賢而感到愧疚和後悔,也不會也不可能“收屍遺體”。

其實,像馮夢龍在《延都日記》中對魏忠賢的“洗白”判斷在當時並不少見,歸根結底,是這一時期的南明洪光政權,以馬世英、阮大成為首的“太監黨”成員控制了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他們極力為魏忠賢“平反”,肆無忌憚地對魏忠賢進行***,同時藉此大力攻擊朝堂上的東林黨員。對此,崇禎年間翰林書院檢討投降後,清朝入關後,楊世聰給出了非常精闢的解釋:“而迎合現狀,就是自誇。 由此可見,所謂“忠德在,時事就不到這一步”,不過是一句話,要麼是為了“迎合時局”,要麼是為了懼怕太監黨的威嚴,其原本的真實性十分值得商榷,如果要作為魏忠賢“平反”的依據, 建立起來就更難了。

魏忠賢的所謂“功”,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黨的鬥爭。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乙個關鍵問題無法迴避,那就是“黨爭”。 從萬曆時期的“國都之爭”開始,明朝的黨爭愈演愈烈,除了少數正直**外,絕大多數朝臣都放棄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只放棄了黨的利益和黨內的政治鬥爭。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對黨爭的評價,我覺得很恰當,也很到位。 “是它的黨員,不管有沒有德行,都會千方百計地庇護; 不是**,不管是好是壞,它都會百般出擊。 把黨的興衰視作自己的生命,不顧大局。 ”

有人說,尉忠賢取消農業稅,徵收礦稅、商業稅,是利國利民之舉,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這沒有錯,魏忠賢等宦官們鼓吹的這一舉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的財政困難,但這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 要知道,此時東林黨的主張,其實代表的是礦業、手工業、工商階層的利益,而魏忠賢對他們的打壓和剝削,其實是為了黨的鬥爭,動搖了東林黨的根基。 而且,在徵收礦稅、商稅的過程中,魏忠賢派來的稅務督導員任意肆意敷取,讓魏忠賢和許多宦官藉此大賺大財,卻在全國各地詮釋,進一步加劇了百姓對朝廷的不滿。

咱們說遼東戰場,這一時期,明朝與後晉形成了四年的對峙局面,這更離不開孫承宗的辛勤耕耘和天啟皇帝的大力支援,再加上袁崇煥等一批遼東將領的英勇戰鬥, 祖大壽、趙書嬌、毛文龍等,終於在“廣寧之戰”後挽救了遼東戰場的危難局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魏忠賢在這段時間裡多次想讓孫成宗**,但唯獨天啟皇帝的信任和尊敬,讓魏忠賢沒有成功。 最終,魏忠賢極力讓孫承宗離開遼東,而他的繼任者高迪則直接選擇放棄關外的所有城池要塞,如果不是之後的“寧遠大勝”,孫承宗等人辛苦了多年,很可能被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難道說是因為魏忠賢在這裡,後進軍才進不去嗎? 此外,魏忠賢對楊煉、左光斗等一大批真正愛國、性情堅強的人的折磨和**,無疑是明朝官場的災難,同時留下了動盪的政治局面,使黨爭無休止地持續下去,最終一點一點地耗盡了明朝的活力。

所以,“忠德在,時事就不到這一步”,無論是從這句話本身的真實性還是結合歷史事實的角度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 而魏忠賢,因為自身的冷酷無情、殘忍、貪婪、奢靡,以及當時給眾多朝臣和萬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他絕對不能從歷史的恥辱柱中“請來”。

相關問題答案

    東吳丞相忠心耿耿,治國政政

    在古代歷史上,丞相一職無疑是百官之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國時期,曹操於公元年擔任東漢丞相,但當曹魏繼位時,丞相職位出現了空缺。同時,舒涵也在諸葛亮死後廢除了丞相之位。與這兩個國家不同的是,東吳歷史上有十幾位總理,包括魯迅等著名的歷史人物。公元年,蘇州任命顧勇為丞相,成為蘇州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丞...

    蔡忠方法的服務費恢復為工資和薪金

    總股份在首次公開募股前徵稅。長期以來,為了給銷售團隊避稅,公司要求銷售團隊在稅收蕭條時建立合夥關係,然後進行批准徵收。本來公司要向個人支付銷售獎金,但這次改為公司與合夥企業簽訂銷售服務合同,公司向合夥企業支付服務費。如果公司支付銷售獎金,屬於工資和薪金,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為 合夥企業的利潤先分割後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