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讓美國數千萬輛汽車噤聲嗎? 雷蒙多激進言論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雷蒙多與拜登聯手,對中國汽車的誣告是否預示著更大的計畫?
華春瑩的反駁直指美方痛點,她的話是什麼意思? 據“觀察家網”援引美國的話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近日接受採訪時對中國汽車工業進行了毫無根據的誹謗,甚至錯誤地稱其為威脅
在採訪中,他將汽車比作“無聲的移動資料收集器”,試圖引發恐慌。
雷蒙多的言辭充滿了荒謬的想象,即300萬輛汽車可以同時在美國道路上熄火,聲稱中國製造的汽車正在美國道路上行駛,每時每刻都在向中國傳輸資料。
這一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許多西方使用者的質疑。 雷蒙多的觀點看似不同尋常,實際上反映了華盛頓當前的心態和拜登對華政策的深刻烙印。
有意思的是,美國在高喊“中國脫鉤”口號的同時,卻不願放棄與中國的互利合作。 在雷蒙多熱衷於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同時,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北京的一次晚宴上明確表示,包括拜登、布林肯、雷蒙多和耶倫在內的美國高階官員都強調了繼續與中國合作的願望。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的言行揭示了中美關係的微妙平衡,體現了美國在經貿領域的雙重心態。 美國知道與中國的密切經濟聯絡以及中國作為製造業巨頭的重要性,因此不願輕易切斷關係,因為這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然而,他們認為中國是對霸權的潛在威脅,特別是在技術領域,這讓美國擔心它可能會破壞其主導地位。 因此,美國在關鍵競爭領域採取了遏制戰略,並尋求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合作,例如低附加值和依賴中國的行業。
美國堅持的合作模式,始終以本國利益為主導,而不是平等互利共贏。 拜登的言論,比如他對中國汽車的強硬立場,甚至將其提公升到***的水平,充分暴露了這一政策取向。
雷蒙多的行為無非是迎合拜登立場的笨拙表演。
中國發言人華春瑩對拜登對中國汽車的虛假指控做出了針鋒相對的回應。 她在推特上巧妙地質疑,暗示美國生產的智慧型手機、汽車和飛機也可能存在資料洩露和操縱的風險,以及美國是否擔心即使是自己的技術也可能被遠端操縱。
華華春瑩提醒我們,我們不能狹隘地看待事物,就像我們不能只從錘子的角度看待所有問題一樣。 在華為、起重機甚至大蒜事件之後,汽車行業再次成為所謂的美國"***"關注的焦點。
儘管拜登口頭強調"無解耦",但實際上他們是眾所周知的"***"以此為藉口,繼續推動與中國的技術隔離。 這種過度反應的背後,是霸權心態、反華偏見,以及面對新挑戰時自身能力侷限性的不安和焦慮。
中國"脫碳"這一過程中的反擊,不僅揭示了這場能源革命背後的博弈,也揭示了對美西方試圖用作發展絆腳石的戰略策略的對策。
它應該受到"脫碳"承受著壓力的中國,隨著能源轉型的驚人崛起,悄然成為全球能源創新舞台上的一支關鍵力量,這超出了美國的預期。
美國正試圖利用傳統技術的優勢進行轉型,但現實是特斯拉孤軍奮戰,其他巨頭要麼轉型薄弱,要麼成本高昂,難以競爭。
隨著在這個問題上失去主動權和競爭劣勢的出現,美國不得不撕開偽裝,用武力干預自由市場的規則,顯示出這場能源革命中權力結構的戲劇性逆轉。
當美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固步自封於傳統的保護主義,迴避而不是擁抱競爭時,它的自我孤立注定要不可避免地衰落。
今天,美國正試圖遵循它對待日本和德國的相同策略,徒勞地試圖遏制中國"世界第二"的興起。 但是,中國的實力是多元的,遵循內在邏輯,擁有完全的自主性,捍衛自身權益的實力不容小覷。
因此,任何阻止中國崛起的企圖都只會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