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指1964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西南、西北地區為重點,以備戰為中心,以基礎工業、國防科技工業、交通設施為重點,開展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活動。 三線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靠近大陸的省區。 同時,在全國範圍內。
在一二線地區腹地,依靠地方自籌資金,以備戰為中心,以地方軍事和工業運輸設施為主的經濟建設活動,稱為“小三線”建設。
第三條戰線的建設是在國際冷戰背景下進行的戰爭準備和產業轉移運動,對當代中國歷史和當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山雨即將來臨,烏雲籠罩著城市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開的八屆八中全會歷經“58”和三年困難時期,確立了“調整、鞏固、充實、改進”的八字方針。
建議將國民經濟發展第三個五年計畫的實施推遲三年,繼續將1963年至1965年作為過渡階段,繼續實行調整原則和農業比例關係。 輕,重應該改變。
但是,國民經濟復甦和發展所需的相對和平的國際形勢,對於堅持“一手反對帝國主義,一手反對修正主義”的中國來說,實在是奢侈的希望,世界格局的“大動盪、大分裂、大重組”使中國的國防和安全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
在中國東部,美國加大了對蔣介石集團的軍事援助力度,台灣當局對“**大陸”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美國U-2高空偵察機多次深入中國大陸收集軍事情報;1961年至1962年間,他們兩次制定和實施了對中國進行核攻擊的“高跟鞋I”和“高跟鞋II”計畫。
特別是,在美國情報局確認中國正在進行核試驗和核武器發展計畫後,1963年4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提交了乙份打擊中國核計畫的計畫。
在計畫中,美國決定與蔣介石和南韓合作,一方面對中國東部邊境施加壓力,實施海上封鎖;另一方面,它滲透到中國大陸腹地,利用戰術核**從空中打擊中國的陸基核設施。 儘管該計畫從未實施,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和核訛詐威脅著我們東部邊境的戰爭。
在中國北方,中蘇分歧不斷擴大,關係破裂,自1960年以來,蘇聯方面一直在中蘇邊境挑起事端。
1962年,蘇聯煽動數萬名中國居民逃往中國新疆伊犁、塔城等地,當年蘇聯軍隊進入蒙古國,並於1963年與蒙古簽訂了旨在對付中國的《關於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境的防務協定》, 陳崇兵在中蘇邊界問題上,不承認沙俄與清朝簽訂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導致中蘇邊界外交談判失敗,中國北方和蘇聯之間的大片邊界面臨嚴重的軍事壓力。
如果說中國的東部和北部只是“冷戰”,那麼西部和南部則面臨著“熱戰”。 印度多次越過邊界,入侵中印邊界的東部和西部。
1962年10月20日,入侵的印軍對我軍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中隊奉命自衛反擊,擊退印軍,擊斃和俘虜印軍8000餘人,清除印軍在中國設立的據點90餘個。此後,儘管中方主動停火、撤軍、返還被扣押物資,但中印邊境的軍事對抗並未緩和。
美蘇之間的冷戰在印度支那半島的越南表現為一場真正的戰爭。
1964年8月,美國製造“東京灣事件”,公然派遣第七艦隊對北越南進行軍事打擊,導致越南戰爭全面公升級,並將戰爭擴大到包括東京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方。 中國對北越政權的支援使中國南部邊境面臨戰爭威脅。 周邊地區的緊張局勢給中國的恢復和國民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戰爭的陰雲。
第三條線的建設是為未雨綢繆做準備的
1964年5月,根據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的指示,總參謀部作戰部向常委會提交了《如何應對敵人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突然襲擊進行準備的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工業過於集中,大城市人口過剩,鐵路樞紐等交通設施易受敵轟炸,水庫應急洩洪能力極小。
看完報告後,我意識到當時中國的工業布局不利於備戰,於是我在1964年5月27日對***等人說
“在原子彈時代,沒有後方是不可能的。 第三個五年計畫應考慮解決國內產業分布不平衡的問題。
戰略布局第一、第二、第三戰線,加強第三線建設,防範敵人入侵。 ”
6月6日,在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 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開戰。 建議建設三線工業基地,一二線也要建設一些軍工工業。 開展第三條線路建設,首先要建設攀枝花鋼鐵產業基地及配套的交通、煤炭、電力等。 施工要快,但不能粗,攀枝花起不來,睡不著。
“第三個五年計畫”本來希望解決衣食用的問題,但一線的態度讓一線領導逐漸改變了認識。
他指出,主席昨天講的基本點是,要做好四川三線的準備工作,現在必須做好準備,繼續前進。 如果你現在不開始,你會耽誤時間,以後也不會好。 要打通西南的戰略方面。 因此,國家計畫委員會在制定第三個五年計畫時,把建設三線作為重中之重。
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激戰的“東京灣事件”到達北京的當晚,他徹夜未眠,對中國侵略越南的宣告草案發表了評論
“將會有一場戰爭,我們的行動必須重新考慮。 ”
隨後,成立了以第一小組為首的專案組,提出了《關於如何防止敵人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突然襲擊的報告》,提出:所有新建工程都不能建在前線; 一線現有延續專案,除明年、後年能夠建成投產的專案外,規模將縮小,不予擴容; 一線現有老企業,特別是軍工、機械工業等企業或廠房,要把能搬遷的企業或廠房分成兩部分,分為三線、二線; 在國家一線重點高等院校和科研設計院校中,能夠搬遷的要有計畫地搬遷到三線、二線,不能搬遷的要一分為二; 今後,所有新建專案,無論建在哪條線上,都要實行分散、背、隱的原則,不能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或幾個點。 至此,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正式形成。
為了加強對三線建設的領導,從1965年到1966年,西南、西北、中南地區成立了由各**局書記領導的三線建設委員會。
此後,他帶領有關部委視察西南線和西北線的部署情況,三線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大力開展。
“好人好馬”努力工作
在“好人、好人、好馬”、“為民備戰、為民備饑荒”等口號的動員下,一大批工礦企業和科研院所從一線向三線邁進,數以百萬計的三線建設者從東北偏遠的黑土中搬來, 東南沿海,從長江以南的水鄉到遙遠的秦巴山、大梁山和小梁山、河西走廊,正走向艱苦創業的新戰場。
三線地區社會經濟欠發達,產業布局“靠、散、隱”,三線建設者面臨無住房、無物流、無基礎設施的困境。 他們在山上開路,遇水時建橋,架起電線桿,修鐵路公路,建一排排“幹基地”房屋,在貧白土地上相繼建企業和科研院所。
柳芝煤礦開發工期緊,雨季不斷。 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的建設者們在戰爭請願書中寫道:
“打晴天,搶陰天,風雨為好日子,加快三線建設。 ”
礦區指揮員劉鳳林購買了1000多把雨傘,分發給沒有雨衣的工人,爭分奪秒地繼續施工,確保煤炭運輸專用鐵路線順利完工。 白天辛苦勞作,晚上沒有地方紮營,很難睡個好覺。 教官白佔中發現了三個深山洞窟,建造者們在野獸的咆哮聲中睡著了。
突然有人喊道:
“床上有一條蛇。 ”
工人們醒來,開始與蛇打架。
白佔忠抓蛇後笑著說:
“明天吃蛇肉改善生活,大家回去睡覺吧。” ”
在困難的環境下,建設者的樂觀精神貫穿了第三條線路的建設。
在成昆鐵路施工現場,30萬築路大軍面對的是山巒陡峭、溪流密集、縱橫溝壑、地質複雜的“築路禁區”。
78歲的鐵道兵張志靜回憶起白虎山隧道的戰鬥場景
“進隧道的時候,衣服一直沒有幹,腳都濕得像雞爪一樣,除了牙齒和眼睛,基本上每天都出來,全身都是泥巴。 ”
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是對士兵生命的最大威脅,僅在1968年8月在沙穆拉塔隧道發生的巨大泥石流就造成87名士兵死亡。
正是在這種貧白的基礎上,三線建設者們親手在西南、西北山區打造了許多大中型專案,形成了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等一系列基礎產業和國防工業中心。 重慶常規軍械產業基地、六盤水煤炭產業基地、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初步改變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促進了人員流動和民族融合,加強了國防安全和縱深保衛國土。
調整和轉變軍民融合
1983年11月20日,召開了一次相關會議,提出:
“三線建設要有方針和計畫,一般說來,有三句話:調整、改造、發揮作用。 目前,有兩種趨勢需要預防:一是完全肯定要搞大型配套設施、大投資; 二是否定第三條線,離開第三條線,放下尾巴,回到海岸。 三線建設已經花費了2000多億元,現在要通過勘察規劃,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
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成立,由原四川省省長陸大東任主任,錢民、鄭漢濤副主任,三線地區各大省份也紛紛設立自己的三線調整辦公室。
經過近半年的調研,將三線企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布局符合戰略要求,產品方向正確,有發展前途,經濟效益好,對國家貢獻大,建設成功; 佔48%;第二類,即建設基本成功,但由於交通、能源、裝置、管理水平等條件的制約,產能未得到充分利用,經濟效益不夠好,佔45%; 第三類是選址、生產、科研問題嚴重、無法繼續,產品方向不明確、無發展前景的,佔7%。
三線企業搬遷主要針對第三類企業,採用關閉、停止、合併、轉移、搬遷的方式,即“該關的不宜搬遷,能搬遷的不宜搬遷,能搬遷的不遠搬遷; 可以搬遷到中小城市的,不宜集中在大城市”。三線企業調整改造121家單位,其中9家已關閉,49家已搬遷部分搬遷,48家已搬遷併購,15家全部轉產,改變了三線企業布局,使企業向市場、技術、資源集中轉移,促進了企業轉型公升級。
除了搬遷,三線調整轉型也是針對企業的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 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人民興軍”的十六字方針逐漸形成。 由於三線企業大多具有軍事背景,改革開放之初技術裝備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其生產的民用產品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湧現出長虹電氣、振華電子、東方汽車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
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是三線企業的二次創業,是堅持富國強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有效實踐。 2006年1月,在全國國防科技工業會議上,國防科工委主任張云川宣布三線轉移工作已全面完成。 進入21世紀,三線企業也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順利實施的堅實基礎。
三條線的精神是永恆的
五十五年前,無數三線建設者從祖國各地奔赴三線,懷著“乙個不怕吃苦,乙個不怕死”的奮鬥意志,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懷著“把青春獻給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子孫後代”的決心, 他們在溝壑中相繼建起了數以千計的企業和事業單位,造就了許多大國。
如今,在三線建設者奮鬥的地方,許多企業的原址被納入產業遺產,在攀枝花、六盤水等地建起了三線建築博物館,向世界展示了半個世紀前的苦難和輝煌。
2018年6月29日,中組部、中宣部聯合印發《關於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鬥爭精神,為新時代做出貢獻”活動的通知》,要求“保護利用'三線建設'和'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遺物, 挖掘與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相關的教育資源,作為現場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的重要載體,用於研究和培訓”。
“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三條線精神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流逝和滄桑,但依然歷久彌新,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