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是當前經濟中的一大結構性亮點。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乙個自然的問題是,電動汽車能否有效對沖舊經濟低迷造成的短缺。
最近,紐約聯儲發表了一篇文章《托馬斯·克里特加德,“電動汽車能為中國的增長提供動力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自由街經濟學,2024 年 2 月 28 日,簡要討論了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
文章認為,儘管電動汽車發展迅速,但它們對GDP增長的貢獻可能不大。 文章的邏輯是,雖然電動汽車技術先進,但由於汽車行業的成熟,純電動汽車對GDP增長的貢獻有限,乘用車銷量在2017年達到頂峰。 這是乙個制約因素,因為BEV的創新性不如引入創造新需求的PC或手機。 相反,它們只是熟悉產品的新版本,可能不會看到銷售額的顯著增長。
我們參考這個邏輯來舉乙個數字:假設一輛車的平均換機週期是10年,我們用現在的車銷量,再減去10年前的銷量,我們可以看到,在考慮到換車後,汽車銷量從2020年4月開始一直處於低位。
文章中還提到了另乙個邏輯,因為過去大部分外資或合資的油車也是在中國生產的,所以在從外資轉向國內生產、從油車轉向電動汽車的過程中,生產地點在中國並沒有改變。 這一過程可能會改變國內外資本的分配比例,但對GDP的影響並不顯著。
文章認為,過去沒有大量進口意味著從汽油車轉向電動汽車(BEV)只會在內部產生贏家和輸家,類似於零和遊戲,但對提振國內生產總值(GDP)幾乎沒有作用。 此外,降低汽車平均平均數**的電池技術改進對消費者有利,但除非與銷量的相應增長相匹配,否則它們將減少汽車行業的產量。
此外,文章還提到,電動汽車的一大亮點是出口的快速增長。 根據海關總署的資料,電動汽車出口量從2020年的約25萬輛增加到2021年的50萬輛、2022年的100萬輛和2023年的150萬輛。
文章提到,電動汽車出口的受益程度取決於從國外進口的純電動汽車的份額以及中國在這些純電動汽車進口中的份額。 以歐洲為例,2022年中國出口的純電動汽車超過43輛6萬輛,佔中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由於美國徵收高額關稅,對美國的出口可以忽略不計)。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估計,2021 年歐洲的純電動汽車銷量為 120 萬輛,2022 年為 160 萬輛,而汽車總銷量從 1,180 萬輛下降到 1,130 萬輛。 考慮到純電動汽車的日益普及(市場份額從10%增長到14%),以及中國在該地區純電動汽車銷售中的高份額(從17%增長到28%),快速計算表明,中國在純電動汽車銷售中的份額在一年內從2%增長到4%。
但文章指出,這些好處可能很快就會趨於平緩,部分原因是歐洲工廠試圖迎頭趕上的競爭加劇,部分原因是限制中國出口的政治壓力。 如果未來想增加銷量,在海外市場建設設施會有隱性和顯性的壓力。
此外,文章還提到,雖然電池電動汽車(BEV)在增加汽車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侷限性,但這並沒有減少培育該行業的政策的其他重要好處,例如來自新外國企業的利潤,技術和製造業對整個經濟的溢位效應。 以及使用國內可再生能源替代進口石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