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信半導體專案航拍照片。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技術創新是未來的關鍵變數。 廣東如何促進工業與科技的相互促進,創新對企業、對產業、對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 圍繞這一主題,在今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會議上,廣東省代表和委員們積極提出建議和建議,提出要通過加大創新投入,打造產業生態,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加快生產力向科技創新驅動的新質態躍公升, 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
南方**記者尚麓陽、常道麗、鐘哲、郭曉歌、于佳敏、孟健。
巨集偉的藍圖。 堅持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水平。
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骨幹企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好話。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
發揮領軍人才的作用
建立高效、創新的制度和機制。
汽車企業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主體,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馮興亞表示,產業發展可以為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應用帶來良好的環境,而科技創新也是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創新、轉型公升級,把發展我國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作為發展新品質生產力的主體,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馮興亞介紹,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受益於國家的戰略引導和政策扶持,各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廣汽集團堅持科技創新,自主研發投入450多億元,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1項專利超過80,000件。 馮興亞認為,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中國新品質生產力的典範。
企業如何促進產業科技的相互促進? 馮興亞建議,首先要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作用,構建人才體系。 領軍人才作為團隊指揮者,往往能夠吸引人才,形成一支有凝聚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其次,要建立高效的創新體系和機制,為創新人才實現價值提供舞台,為科技成果的落地提供條件。 此外,要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搭建先進的測試平台,提供完善的硬體設施,為創新研發提供基本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玉:
將創新產品快速推向市場
形成了乙個良性迴圈。
從一家生物醫藥初創公司,到打破國外企業在高階神經外科產品領域的長期壟斷,成為科技領先的上市公司,邁普再生的成長歷程,讓袁玉玉深感受到了產業科技的相互促進。
在袁玉玉看來,以生物醫藥等新技術為主導的未來產業,是新品質生產力的代表。 醫藥行業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大、產品周期長等特點,創新型企業從前期研發到產品上市的不同階段都面臨諸多挑戰和風險,對投資的需求和依賴度較高。 他建議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中小創新企業的支援和補貼力度,打造更好的產業創新生態。 建立快速市場准入機制和短期市場保護機制,使創新產品快速進入市場,享受應有的最佳優勢,從而擁有更多資源進一步推動創新,形成良性迴圈。
創業成果是人才團隊共同創造的,創新人才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至關重要。 袁玉玉還建議,要重視並充分發揮行業專家的力量,在現有的國家專家庫中建立專門的行業專家智庫,或者提高現有領域專家庫中行業專家的比重,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行業在創新政策和創新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熊水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
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高校是推動創新創造的新生力量。 熊水龍認為,促進產業科技的相互促進,需要進一步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我們可以建立以轉化為目標的科研專案審批機制,將成果轉化績效作為專案最終驗收的考核指標。 熊水龍建議,要強化轉化導向,加大優質成果供給,如將資源配置與轉化評價結果掛鉤,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納入科技資源配置衡量指標,以科技資源配置為導向成果轉化。鼓勵有組織的科研,探索跨校、跨專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協同研究,解決關鍵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如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熊水龍建議,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訊服務平台,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資料庫和資訊共享平台,推進智財權與技術轉移一體化運作。 加強科技成果資訊公開,建立市場資訊交流常態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訊共享。 在人才機制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專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人才職稱評定順序,暢通專職轉化人員的職業發展和職稱晉公升通道。 加快建設高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標準和規範,探索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公升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廣東來到廣東。 琶洲實驗室: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成新的動能。
在“腦機AI智慧病房”中,肢體殘疾患者只需“眨眼”平板電腦即可自行“翻身”。 這種“腦機介面”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是廣東省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琶洲實驗室”)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轉”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的生動剪影。
琶洲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元慶介紹,三年來,琶洲實驗室圍繞粵廣兩地的戰略布局和產業化需求,加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在大資料、大模型、類腦智慧型、 與腦機智能形成多項核心技術。面向科技前沿,打造人才高地,多措並舉引進高層次人才,打造了一支梯隊合理、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
例如,李元慶研究“腦機介面”技術已有17年,從2019年開始就一直在嘗試將其產業化。 如今,琶洲實驗室腦機智能研究中心的“腦機AI智慧病房”已在廣東多家醫院的一流科室投入試用。 患者佩戴的多模態腦機頭帶可以採集眼球訊號、腦電訊號、頭部運動訊號等多模態訊號,計算機對這些訊號進行融合分析,實現複雜的環境控制。
實驗室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進一步促進產業與科技的相互促進,琶洲實驗室建立了包括基礎雲計算平台、智慧醫療資料平台、晶元研發平台在內的人工智慧技術支撐平台,為工業網際網絡、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數字經濟應用提供核心軟硬體和大資料支撐。 智慧醫療與智慧健康、智慧金融、智慧製造。
如何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服務於行業? 李元慶介紹,琶洲實驗室將繼續把平台建設作為科研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平台建設夯實科技創新基礎,提公升實驗室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科技攻關的能力。
我們計畫與10多家龍頭企業合作,建設高層次的聯合研發中心。 李元慶表示,琶洲實驗室將根據合作企業需求開展研發,實行雙董事制,雙方共同投入資金,共同招募研發人員,共享智財權,優先將成果轉化為合作企業。
嶽信半導體:提供國產裝置材料量產驗證場景。
廣州黃埔,嶽信半導體三期工程現場,機械裝置轟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百公尺塔吊高聳入雲,超長超寬桁架主廠映入眼簾。
力爭2024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0億元以上,確保今年三期工程建成投產。 談及今年的計畫,嶽信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陳偉滿懷熱情,“我們還將加快四期專案的規劃和申報,打造國內積體電路製造領域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
一塊平方厘公尺的晶圓上覆蓋著數百億個電晶體,一顆小小的晶元是資訊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也是廣東推動產業科技相互促進的生動註腳。 以嶽信半導體為首的一批“核心”產業生根發芽,正在推動廣東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六年前,陳偉剛回到廣州創立嶽信,當時廣東當地的積體電路製造業剛剛起步。 6年來,躍信從“小步”到“快速迭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全面進入12英吋晶圓量產的製造企業。
近年來,嶽信積極承擔國家和省級重點研發計畫,強化科研機構快速產業化能力,有效服務了模擬訊號鏈、電池電源管理、人工智慧、汽車、泛新能源等領域國內對特種晶元製造的需求。
通過對現有專案的高速優質投資、建設和運營,形成了1000人的專業團隊,建立了完整的技術研發、儲備和智財權體系。 同時,充分發揮積體電路產業鏈主力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引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約150家。
今年,我們將加強與省內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暢通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加強前瞻性特色技術開發。 陳偉說。 針對當前熱點領域,嶽信將聯合國內優勢資源和專業領域院士團隊,加快工藝和產品研發,打造國家產業創新平台,推動產業集群培育,為廣東引領人工智慧產業和光電產業提供重要支撐。
針對工業和汽車晶元市場的需求,嶽信還將推動“汽車與晶元、新能源與晶元”的雙鏈協同,深挖潛力,雙向賦能。 同時,加快引進國外高階人才和培養國內人才,促進人才聚集。 開放產線資源,提供國產裝置材料量產驗證場景,提公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