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一帆3月6日,經濟觀察網從盛鴻控股集團獲悉,今年,全國人大代表、盛鴻控股集團董事長苗漢根提出綠色低碳兩項提案,涉及石化行業和纖維行業。
對於纖維行業,苗漢根表示,行業正在加快探索以綠色材料、清潔生產、綠色認證、迴圈發展為核心的綠色製造體系。
2023年12月,國家聯合印發《紡織行業質量提公升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現代紡織產業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要求加快紡織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鏈條、綠色園區建設, 制定和推廣紡織品回收標誌標準,提高紡織品綠色設計水平。
苗漢根表示,綠色纖維是指以生物質或可回收原料為原料,生產工藝低碳環保,成品環保或可再生的化纖。 目前,我國的綠色纖維主要是生物基化纖、可降解纖維材料和再生聚酯纖維。 這些綠色纖維屬於“低碳”或“零碳”產品。
在苗漢根看來,從碳治理的發展效能來看,負碳技術將成為碳治理過程中重要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方法。 對於纖維來說,“負碳”纖維將是乙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他指出,“負碳”是指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轉化,“負碳纖維”是以二氧化碳為重要原料生產的纖維。 從技術上講,“負碳纖維”的生產是可以實現的。 ”
2023年9月,盛虹控股集團在連雲港打造行業首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綠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產業鏈。 據估計,產業鏈每年可間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萬噸,相當於370,000公頃的森林種植。 基於這條生產線,可以生產二氧化碳捕集、液化、提純、綠色甲醇,並生產負碳乙二醇,進而生產負碳聚酯(PET)。
目前,盛巨集正計畫建設年產3萬噸負碳聚酯纖維聚合紡絲裝置,將成為全球首家負碳聚酯纖維工廠。
不過,苗漢根表示,負碳纖維產業正處於探索期,產業化尚未形成,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 例如,負碳纖維是乙個新事物,生產成本高,缺乏碳足跡認證體系,對市場和消費者的了解不足。
對此,苗漢根建議:加大政策引導力度,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 建立碳足跡認證體系,提公升市場對負碳纖維的認可度; 加強品牌建設,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