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財經》原作者:沈洋 編輯:周學松 起草:張宇軒
新年伊始,中國汽車品牌迎來了良好的開局。
根據中國協會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2024年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27輛8萬輛,同比增長68輛6%,市場占有率提公升88個百分點,突破60%。 這是繼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56%之後的又乙個歷史新高。
當然,中國汽車品牌能夠打贏這場“扭虧為盈”,離不開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汽車出口這“兩大**”的幫助。
自主品牌靠新能源和出口“翻身”。
中國汽車品牌在過去兩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於新能源和海外出口的增長。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協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和《中國時報財經》採訪時表示。
崔東樹強調,由於國產品牌可以走出去,而且大部分合資品牌都在當地銷售,中國國產品牌的出口量從過去的100萬台增加到500萬台,這帶來了巨大的出口增量,尤其是對俄羅斯等敏感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中國汽車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為491萬輛,同比增長57輛9%,出口貢獻557%。2024年1月,汽車出口量為44輛3萬輛,同比增長47輛4%。
資料顯示,2023年汽車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業分別是上汽集團、奇瑞、吉利、長安、特斯拉、長城汽車、比亞迪、東風、北汽和江汽。 從增速來看,比亞迪的出口量為252萬輛,同比增長3輛3次; 長城31號出口6萬輛,同比增長82輛5%。
奇瑞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財經》採訪時也給出了他們的出口資料:“2023年,奇瑞將出口93輛汽車7萬輛,同比增長101輛1%,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
同時,奇瑞也表示,全球市場上的“中國製造”已經逐漸告別了低質價廉的標籤,中國汽車品牌不應該依靠惡性競爭的“最佳戰爭”進入海外市場,而應該打好“價值創新戰爭”。
事實證明,中國汽車品牌在技術積累和創新方面正在不斷進步,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江西省新能源技術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正處於快速增長狀態,去年增速超過30%。 另一方面,燃油車市場正在萎縮,合資品牌的主要產品是燃油車。 ”
張翔表示,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相對落後,比如續航里程和智慧型水平都遠遠落後於中國品牌乘用車,這也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崛起的關鍵因素。
中國汽車品牌內部競爭激烈
事實上,近期外資和合資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 根據乘客協會的資料,2024年1月,德國品牌的零售份額為192%,份額同比下降3%8%,日本品牌的零售份額為167%,同比持平,美國品牌市場零售份額為65%,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中國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正在上公升,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斷打破新紀錄。 根據中國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2年,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將達到。 4% 和 499%。到2023年,這一數字最終將超過50%,達到56%。
此外,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內部競爭,對於這個問題,張翔對《中國經濟時報》財經分析:“中國品牌在市場上的挑戰主要來自內部的激烈競爭,整個市場是一片'紅海',很多。
二三線的中國品牌很難盈利。 現在整個行業都在洗牌,未來很多車企可能會被淘汰。 ”
不過,他也表示,在競爭中取勝最重要的是創新,並強調:“誰先開發一些新技術,比如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誰就會賣得好。 ”
事實上,在技術創新方面,比亞迪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和《中國時報財經》採訪時也表示:“比亞迪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科技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 目前已投入數千億元研發資金,全球已申請專利4餘項80,000 個專案。 ”
在技術方面,奇瑞還強調,目前正在全力攻克平台架構、三電、智慧型駕駛、智慧型雲平台、生態夥伴等重大“瓶頸”技術難題。
不僅是“量”技術,中國汽車品牌在“**大戰”中也不手軟。 春節剛過,比亞迪就打出了“電價比油低”的口號,比亞迪秦PLUS DM-i榮耀版和驅逐艦05 DM-i榮耀版的起價下調至7980,000元和719萬元。
隨後,多個品牌跟進降價,五菱星光150km進階版車型**減少至9款98萬元。 哪吒 x 全系列降價 220000元,哪吒阿雅全系降價8000元,哪吒S全系降價5000元。
當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品牌的競爭並不侷限於國內,它們早已“滾”到海外,尤其是新能源走向海外。
根據比亞迪給出的資料,比亞迪2023年共出口約24輛新能源乘用車30,000個單位。 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並非一帆風順,“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發展的挑戰主要來自差異化的挑戰,包括市場環境、消費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差異。 比亞迪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和《中國時報財經》。
不得不說,中國汽車品牌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影響力,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還需要經歷一段沉澱期。
因此,張翔建議:“中國品牌仍然需要通過創新來提高競爭力。 此外,還需要做好營銷,建立自己的維修服務體系,比如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備件庫,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務,獲得良好的口碑,慢慢擴大影響力。 ”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品牌的技術相對落後,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起步較早,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積累和沉澱,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或許,在新能源時代,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才剛剛開始。
理性、客觀、獨特
導演丨王輝
製片人丨李丨李丨、王宇、劉偉民總規劃師丨王松才主編丨周學松 副主編丨張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