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28日,彭博社稱,蘋果已決定取消長達十年的汽車製造計畫。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士(Jeff Williams)和負責汽車製造專案的副總裁凱文·林奇(Kevin Lynch)周二在內部宣布了這一決定。 蘋果的突然決定讓參與汽車製造專案的近2000名員工感到驚訝。 據悉,部分員工將被調到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部門,轉而從事生成式人工智慧專案; 此外,數百名硬體和汽車工程師有機會申請在其他專案團隊工作; 同時,裁員也是可能的。
那麼,為什麼蘋果要放棄乙個長達十年的數十億美元的汽車製造專案呢? 中國汽車大佬如何看待蘋果的舉動? 蘋果放棄為人工智慧製造汽車真的值得嗎?
造車夢想的曲折鮮為人知的是,蘋果製造汽車的夢想實際上起源於史蒂夫·賈伯斯。
2008年夏天,剛剛發布完iPhone 3G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首次向**和他的同事們透露了自己製造汽車的夢想,“我們有乙個設計汽車的平台,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製造一輛汽車。 ”
沒想到,三年後,一代天才突然離世。 幸運的是,他製造汽車的夢想被他的繼任者繼承了。
2014年夏天,賈伯斯去世三年後,他的手下庫克秘密批准了一項名為“泰坦”的雄心勃勃的計畫。 按照最初的想法,蘋果打算製造一款完全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方向盤和踏板都被取消了。 如果計畫成功,蘋果預計將再生產十個蘋果。
為了實現這個巨集偉計畫,蘋果充分發揮了自己最好的“金錢能力”,從谷歌、賓士、特斯拉等公司挖走,組建了一支具有矽谷和汽車行業基因的核心團隊。 在巔峰時期,該專案擁有5000多名研發人員。 然而,泰坦專案並沒有像庫克預期的那樣順利進行,由於蘋果在汽車的路線和方向上反覆擺動,參與泰坦專案的高管們留下了大量人員,專案多次停滯不前。 據不完全統計,蘋果的造車專案已經更換了至少5名負責人。 早在“泰坦計畫”之初,專案負責人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和當時的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y)就出現了“路線”分歧。 前者希望蘋果開發一款具有半自動駕駛能力的汽車產品。 但顯然,他失敗了。 2015年底,扎德斯基選擇離開。
半年後,退休的蘋果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 Field)捲土重來,重啟了泰坦。 然而,Bobmans Field暫停了蘋果的汽車開發,轉而專注於完全自動駕駛軟體。 當時,蘋果在給美國交通部的一封信中表示,蘋果不會像特斯拉那樣製造汽車,而是將專注於自動駕駛軟體技術的研發。 而據悉,蘋果的目標是開發最高階別的L5——“全自動駕駛”。 2017 年 4 月,Apple 獲得了加州 DMV 頒發的許可證,可以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 在WWDC 2017之後,庫克告訴該公司,它“專注於自動化系統”,他將其描述為“核心技術”和“所有人工智慧專案之母”。
但一年後的8月,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在路上經歷了第一次撞車事故。 一輛測試車在高速公路上併入時被一輛日產聆風追尾,兩輛車都遭受了“中度損壞”。 同年,被譽為硬體天才的蘋果前Mac硬體工程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從特斯拉回到蘋果,領導蘋果汽車團隊。 他很快解雇了大約200人的泰坦團隊,並重新專注於製造汽車作為首要任務。
2019 年 2 月,加州 DMV 的資料顯示,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平台在允許的測試人員中表現最差。 而官方報告還透露,2019年,蘋果的66輛汽車只行駛了7544英里。
在磕磕絆絆中,蘋果的汽車製造計畫來到了2020年,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 今年,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正式退出了蘋果造車的舞台,接力棒交給了前谷歌搜尋和人工智慧負責人約翰·詹南德里亞(John Giannandrea)。 但好景不長,短短一年時間,它就掌握在了Apple Watch和健康應用程式負責人凱文·林奇(Kevin Lynch)的手中。 他明確表示,他希望汽車專案有乙個更明確、更緊迫的目標,包括最早在2025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
但顯然,當時的人們低估了全自動駕駛的技術難度,一大批專注於L4、L5的自動駕駛企業陷入低谷破產,有的甚至轉向L2開發。 果不其然,上個月,蘋果宣布“泰坦計畫”再次延期,不僅將車輛的自動駕駛級別從L4降低到L2+,還將發布日期再推遲兩年至2028年。 相比之下,當時與蘋果同時起步的中國造車新勢力,早已完成量產,甚至對產品進行了幾輪迭代。 就連輸給美國的賈躍亭,也已經交付了近20輛FF91。
雖然一再推遲,但人們萬萬沒想到,蘋果這次會直接放棄“造車”。 就這樣,在賈伯斯去世十三年後,他的“蘋果汽車夢”來到了覺醒的時刻。
輪輞老闆有話要說除了2000名蘋果員工外,還有不少汽車大佬對蘋果放棄造車的訊息感到震驚。
馬斯克首次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他通過在X上發布乙個致敬的表情符號和一支香菸來慶祝蘋果的舉動。 特斯拉投資人索耶·梅里特(Sawyer Merritt)發文分析蘋果放棄汽車製造的原因,並表示美國從未破產的車企只有兩家,一家是福特,另一家是特斯拉。 馬斯克回答說:“破產是汽車公司的常態。 ”
這不能怪馬斯克幸災樂禍,因為真的是蘋果先不友善。 當年,蘋果的“泰坦計畫”從特斯拉挖走了很多人。 據報道,截至2019年底,蘋果已經從特斯拉挖走了300多名人才。
據悉,蘋果向特斯拉的技術人員、軟體和製造工程師支付了1名5倍,這個薪水明顯很有吸引力。 當時,馬斯克特別惱火,他說,“蘋果是特斯拉的墳場”,“如果你在特斯拉沒有成功,你就去蘋果工作! ”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幸災樂禍了。 早在2022年12月,當馬斯克聽說蘋果即將在2024年之前生產一款使用新型動力電池的新車時,他就開玩笑地告訴路透社,“在Model 3產能爬坡最困難的階段,我曾希望以目前市值的十分之一的價格將特斯拉賣給蘋果。 “但事實證明,庫克根本沒有看到我。 與馬斯克不同的是,人稱雷軍的雷軍在聽說蘋果放棄造車後,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發文:“看到蘋果放棄造車的訊息,我感到震驚。 雷軍還表示,小公尺的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雖然深知造車難,但3年前還是做出了極其堅定的戰略選擇。
雷軍的弟弟何小鵬表示遺憾,“去年還討論過,汽車行業的所有新進入者都將在2024年發布,但蘋果除外。 2024年之後的十年將導致季後賽和全明星賽。 但沒想到蘋果會在2024年推出這樣的卡。 ”
同樣為蘋果感到遺憾的還有深藍汽車CEO鄧成昊,他希望“蘋果再次堅持”。 他發帖說:“造一輛能跑的電車容易,造好一輛好的電車難,更難......打造出讓消費者喝彩的好電車。蘋果堅持不懈。 ”
相比之下,最近成為第一家營收1000億元新動力車公司的李翔CEO李翔則非常支援蘋果放棄造車。 他表示,蘋果放棄汽車製造,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決定,是乙個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機也恰到好處。 李翔認為,人工智慧將成為所有裝置、服務、應用、交易的頂層入口,是蘋果的必戰之戰。 人工智慧仍然是汽車成功的必要條件。 汽車電氣化是上半場,人工智慧是下半場。
值得注意的是,李翔日前也表示,“智慧型電動車的競爭將形成頭部集中格局”。 在2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前三大品牌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吃掉70%的市場份額。 據外界分析,他提到的三個品牌分別是理想、文捷、特斯拉,蘋果汽車顯然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作為雷軍和何小鵬的同胞,也是哪吒汽車的股東,周弘毅和李翔一樣看好蘋果轉向AI。 他表示,蘋果過去十年造車的夢想已經破滅,科技巨頭們正在趁勢,在AI上做所有事情。 蘋果取消汽車製造也是為了“全靠AI”。
和特斯拉一樣,走純視覺路線的濟越汽車近日表示,可以在濟越智慧型駕駛中開遍全國,其CEO夏一平在評論蘋果放棄汽車製造時表示,“專注於AI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 人工智慧是科技界終局的決戰! 但假設賈伯斯仍然掌舵,蘋果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它嗎? 比如蘋果+福特,這種頂級AI+先進製造的合作模式,或許就是落地AI應用的最佳解決方案! ”
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也認為,AI是未來。 他表示,“蘋果取消這輛車,確實令人驚訝,也是合理的。 他還表示,“蘋果過去的產品一直是極致美學和極致科技的完美融合......蘋果正在將資源集中在生成式人工智慧上,這也是下半年智慧型汽車的潛在競爭力。 ”
當然,也有一些車企趁此機會玩起了營銷表情包。 例如,在蘋果宣布放棄汽車製造的當晚,奇瑞iCar 03在中國正式上市。 有網友說,“你想要的icar就在這裡。 “畢竟,蘋果當時並沒有贏得中國奇瑞的ICAR商標。 在蘋果宣布放棄造車的第二天,李翔在朋友圈給MEGA熱身,並配文:“如果賈伯斯在,蘋果車就應該這樣。 不幸的是,賈伯斯無法反駁這一點。
總體而言,中國汽車製造商對蘋果放棄汽車製造保持尊重和理解,同時對其轉向人工智慧表示樂觀和支援。
蘋果做錯了嗎? 關於為什麼擁有1620億美元現金儲備的蘋果仍然放棄製造汽車並轉向人工智慧,線上和線下分析太多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的電動智慧型汽車已經領先全球,所以蘋果無法做出“非平庸”的汽車。 畢竟前面有iMac、iPod、iPhone的珠寶,如果只是特斯拉和保時捷的翻版,蘋果就不是蘋果了; 也有人說,那是因為造車不僅難,而且利潤太少,遠不如AI賺錢; 也有人說,這是因為蘋果內部存在分歧,缺乏堅決執行......線儘管意見不一,但蘋果的決定似乎是積極的。 美國東部時間2月7日午盤,美股下跌近09%的蘋果股價繼續上漲,午盤後漲幅超過1%,截至**,蘋果報182$63 股,上漲 081%,市值 282萬億美元。
資本是最聰明的,它總是站在做出正確選擇的一邊。 隨著ChatGPT等技術的出現,包括谷歌、Microsoft、亞馬遜在內的幾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積極開發和部署人工智慧技術。 Microsoft和谷歌率先發布大型機型和AIGC產品,導致兩家公司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近70%,Microsoft的股價一度超過蘋果。
這顯然是蘋果不能接受,也負擔不起的,它必須進入人工智慧領域,而且必須更加專注。 由其 20 億台裝置及其使用者形成的龐大使用者和開發者生態系統無疑是其他巨頭所沒有的優勢。
因此,外界也期待蘋果的“全力以赴”能給“AI”帶來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