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莉
出品方:環球財經
農曆新年前,銀行理財年度成績單發布,截至2023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為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發行3款理財新品110,000,籌集 5708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至1家14億,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
自2018年資產管理新規實施以來,作為配套實施細則,理財子公司逐步分批實施,目前已設立並運營31家理財公司,截至2023年底,浙江銀行理財獲批籌建,有望成為2018年12月以來成立的第32家理財公司,距離正式開業不遠。
隨著理財公司的不斷壯大和市場影響力的不斷提公升,已成為國內理財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開發行、保險經紀資產管理共享理財市場。
常年在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會發現,銀行理財產品與四五年前大不相同。 其次,理財產品的發行人不再是銀行,而是理財子公司; 最後,您可以選擇從一家銀行的多家理財公司購買產品,而不僅僅是您銀行的理財子公司。
事實上,這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向前邁進了一步。
2019年之前,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保本產品,淨值產品可以說是屬於試點內容,而由於影子銀行問題,銀行理財產品中渠道產品較多,增加了金融風險。
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又稱《資產管理新規定》),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證資金和收益,打破剛性支付。 同年9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制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通過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 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總行應當設立專門經營財富管理業務的部門,對財富管理業務進行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
這為財富管理公司的相繼成立拉開了序幕。
2018年12月,原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申請。 2019年,共有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 目前,共有31家理財公司開業。
浙商銀行公告稱,2023年12月29日,該行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籌備設立浙銀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浙財富管理)。 如果獲得批准,它將成為中國第32家財富管理公司。
2021年,只有貝萊德建銀財富管理、廣銀財富管理獲批開業,2023年僅貝萊德建銀財富管理、廣銀財富管理獲批開業,2023年僅蘄發農銀財富管理獲批開業,浙江銀行理財獲批建設。
在已開辦的31家理財公司中,包括6家國有大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1家農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和5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有10多家銀行計畫設立理財子公司。 但很明顯,後續審批速度很難出現集中高峰期,金融監管部門按照“成熟一審批”的原則發放理財公司牌照。 畢竟,一旦發生金融風險,不僅會影響到當事人,甚至會影響整個行業,因此監管部門對地方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審批會慎重。
理財公司落地後,規模發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只有1家940,000,生存等級為 224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01%,佔整個市場的83%85%。
在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兩大監管政策的推動下,打破理財產品剛性支付,產品轉向淨值管理,禁止資金池運營,截至2023年底,淨值理財產品規模為25個97萬億元,佔9693%,同比增長146個百分點。
從以上資料來看,銀行理財市場在2022年挺過了“贖回浪潮”的衝擊。
2022年,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市場出現淨資產大面積縮水和投資者贖回壓力,理財產品規模小幅下降。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29家理財公司擁有現有理財產品,現有產品數量為3家470,000,下降 441%;存在的規模是 2765萬億元,下降466%。
受2022年底贖回浪潮影響,202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首次被公開發行超越,相差約235萬億元。 下半年,隨著公開發行規模增速放緩,兩者差距縮小至08萬億元,理財整體規模仍弱於公開發行**。 競爭格局的後續變化可能會受到存貸利率政策走勢、負債方風險偏好、機構行為等因素的影響。
為應對淨資產的過度波動,強化了審慎投資理財產品的市場定位。 固定收益產品仍佔主導地位,年底為2582萬億元,佔9634%,較年初增加184個百分點,繼續上公升趨勢。 此外,混合型、股權型、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份額較小,存在規模為086萬億元,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其中混合產品規模同比下降39%。
固定收益產品規模的增加也與投資者偏好有關。 2023年,投資者數量將繼續增加,風險偏好將繼續下降。 2023年,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增至1家14億,延續上公升趨勢,同比增長1784%。投資者風險偏好延續下行趨勢,直觀來看,從現有產品的風險特徵來看,低風險理財產品的規模在8左右96萬億元,佔比3343%,比年初增長5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 從投資者風險特徵來看,一級風險偏好(保守型)投資者約佔174%,較年初增加約2個百分點。
但隨著近期資本市場的好轉,銀行理財產品正在謹慎加大混合型產品的發行量,混合型產品的發行步伐從今年年初開始有所加快。
截至2月春節假期結束,已建立混合理財產品19個,其中銀行理財公司15個。 2024年1月,共建立63個混合型銀行理財產品,佔154%,上公升 03%。
加權產品具有更高的預期回報,但也具有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投資者在把握股票市場機會的同時,更關注的是試圖控制風險,根據公開的產品手冊,許多產品的投資策略都強調風險的控制。
例如,光大財富管理發行的多款“陽光橙安盈”系列混合型產品強調,該產品主要投資於具有準固定收益屬性的固定收益資產和權益類資產,且大部分產品為R2(中低風險)風險等級的混合型理財產品。
展望2024年,預計理財總規模將繼續回公升。
西南**認為,2024年理財行業機遇與風險並存,整體來看,利好因素強於不利因素,有利因素為:(1)在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存款利率或仍有下調空間, 居民投資理財資金可能被動改善;(2)理財行業逐步適應淨值,產品淨值管理和投資研究能力提公升。
缺點是:(1)在商業銀行“無債”的背景下,可能與理財產品爭奪居民的可用資金; (2)理財產品負債端久期縮短,投資端壓力加大; (3)投資者教育還比較缺乏,風險偏好低導致理財產品回撤容忍度低,負債方穩定性有待提高。 預計2023年理財行業有望在2024年保持復甦態勢,在樂觀估計下,同比增長率將達到1497%,規模有望達到30家29萬億元。
資產端,據銀行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底,標準債券+同業存款證+非標在理財資產配置結構中的佔比約為628%,其次是流動性較好、風險較低的現金和銀行存款、同業拆借和公開發行**,分別佔比。 7% 和 21%,而高彈性權益資產佔比僅為29%。
在“資產短缺”下,2024年理財資產結構仍將主要集中在收益穩定的債權資產,尤其是信用債,將發揮更突出的壓艙石作用。 西南**預計,2024年,理財將持有銀行兩期永久債券,通過信用下沉,從而實現增厚收益的目標。
不過,2023年,第二期常債二級市場理財淨規模依舊較小。 回顧2023年,二級市場信用債增量仍以城投債和產業債為主,而二級常任債增持始於“贖回潮”後的第五個月。 這主要是因為第二期永債作為“利率放大器”,波動性較其他信用品種更大,持有第二期永債會增加負債端的淨值管理壓力。
因此,考慮到理財負債方面對淨值管理的需求,西南**認為,第二期常債的理財潛在投資需求仍主要來自低波動性和穩定的收益需求,如果2024年存在潛在的邊際供應壓力,第二期常債理財基金的邊際承載能力或將相應下降。
敬請讀者注意,本文基於公開資訊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環球金融》作者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要謹慎! 不**,擅自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