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教師的存在方式,並日益成為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問題。 對於教師與技術的關係,我們追問教師存在的“真相”本文從教師存在的本質、教師存在與技術工具的關係、教師存在的現象學還原、教師存在需要哪些技術等方面,從技術現象學的角度進行了反思。
研究發現,教師存在的本質特徵是身體的利用,教師不依賴技術工具而存在,技術工具的使用是為了強化教師的存在,而不是消解教師存在的價值。 教師存在的核心不是技術人工製品,而是“關係”,技術的行動方式必須突出教師的存在; 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需要教師存在的創造性轉化,教師需要通過技術的體現來實現自身存在的提公升。
一、教師存在的本質
自從計算機問世以來,機器與人的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人類開始進入科學社會智慧取代個體大腦思維器官的時代,出現了維納所說的“人腦貶值”現象。 主流觀點認為,人工智慧正在從三個層面影響教師的存在:首先,人工智慧取代了教師作業批改、學生資訊反饋等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進而改變教師的存在方式; 二是人工智慧在教師的傳統知識教學中,從而在教學層面完全取代教師的存在; 第三,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取代了不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不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人工智慧與教師的替代關係挑戰了教育人類學意義上教師的存在屬性和存在方式,迫使我們從人類本質特徵的角度重新審視教師的本質和存在方式。 教師存在的本質特徵是,身體對智慧型技術工具的使用是對人類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部分替代,這是對傳統人機關係的挑戰“人類不再是使用工具的動物,而是被動地為機器服務的動物”。
人類從工具的主動使用者轉變為機器的被動服務提供者,從根本上顛覆了“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對人類存在本質特徵的理解,反映了我們從“人機(工具)關係”中定義人類本質的視野盲點。 長期以來,我們高估了技術工具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 事實上,正是人腦驅動的身體在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中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也就是說,發明語言、文字和符號並製造工具的身體是人類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正是因為有了身體,人們才能推理、聯想、學習、分析、想象、創造,才能駕駛工具機,與世間萬物互動。 人的存在只能由人本身來定義,而不能由外部技術工具來定義。 如果必須從使用工具的維度來定義乙個人的存在,決定乙個人存在的“工具”,只能是大腦驅動的身體。 基於此,芒福德創造性地將人的本質特徵定義為“一種卓越地使用思想、創造符號和控制自己的動物”。 教師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技能應該是驅動身體、運用心靈和操縱符號的生活技巧。
教師依靠身體來“培養”他們的教育,包括身體、心理、情感、精神和精神力量的驅動,加拿大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稱之為“最重要的”技術。 因此,教師應該被定義為身體的使用者,而不是工具的使用者。 如果我們看一下身體使用者存在的本質,就會發現“人工智慧代替教師進行知識教學”和“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取代不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決定某類教師能否被替換或淘汰,判斷某類教師的優劣的,並不是人工智慧等技術工具它是一種以理解、尊重、關懷、喚醒、參與和對話為核心的身體技術。
教師只會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他們的思想和身體而被替換,而不是因為沒有使用人工智慧或其他技術工具。 某種技術工具將推動教育變革並取代教師的物質存在的想法是基於“人是工具製造者和使用者”的論點,這是基於“人是工具製造者和使用者”的斷言,倡導工具教育的價值,貶低教師的存在。 教師存在方式的物理屬性教師的身體作為工具而存在,它與工具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精神能量調節的功能。 教師通過他們的身體對學生產生影響同時,也作用於學生的身體,完成學生的身體塑造和心理能量調節,是教師存在的“身體基礎”。
心理能量的調節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和主要方式,而人和身體對身體的影響以及生命技術增強影響的效果是人類文化、生存模式和教育興起的根本原因。 師生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是心理能量的交流和運用,而外部技術工具的使用也是為了輔助心理能量的交流。 研究表明,大腦具有延展性,能夠對環境的變化進行自我調節。 人體的侷限性和可塑性決定了對人的存在有影響的技術必須通過身體和對身體產生影響。
教師存在的本質特徵決定了教師是教育技術不可缺少的主體,而教師是以物理技術的形式存在的。 教師個體作為生命體,是教育的“精妙裝置”。 教師存在的價值取決於教師的身體工具作用。 教師使用的計算機、多**、網際網絡等技術工具的價值主要是建立與學生溝通、傳遞和表達的溝通機制,教師教育機制的發揮應基於表達、交流和溝通的溝通機制的支援教師追求教育效果後,溝通和表達機制發揮作用。
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種社交體驗,需要與他人一起完成,以及通過與同齡人和老師的討論和辯論。 媒體的傳播和傳播機制雖然有助於促進學習過程,但不能自動產生教育效果,其作用需要通過教師身體的轉化來體現,而教師的身體加持在教師的身體上,使師生之間的溝通、溝通和表達更加有效。 教師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的物理存在,決定了人工智慧等技術工具無法代替教師的身體發揮教育作用。 如果有某種技術工具代替教師,它也是技術工具之間的公升級和替代,而不是對教師身體的技術工具的替代。
2. 教師在場與技術工具的關係
在智慧型時代,人們不斷嘗試使用新技術來推動教育改革。 虛擬實境、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慧等等,技術開發人員和營銷人員繼續向教師提供新技術,但這些技術往往是短暫的,並沒有顯示出它們承諾改變教師存在方式的力量。 教師在使用新技術時不能主動發揮作用,只能“被動地為機器服務”。 當新技術一廂情願地交付給教師,並頻繁更新和應用時,我們是否想過教師是否需要它們?
是老師還是誰決定是否使用技術,使用什麼技術以及如何使用它?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觸及技術工具與教師存在之間的深層關係。 教師不應依賴技術工具,因為技術工具在教育中的使用與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同。 工業生產中應用什麼技術,需要什麼機器,是由產品和生產工藝決定的,機器與產品、生產工藝之間有很強的對應關係。 人在工業生產中的自由度是極其有限的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是機器也是依賴的,工作節奏和加工過程只能從屬於機器。
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對人類建立了越來越嚴格的統治,如果我們要維護人類的自由、尊嚴和責任,就必須禁止技術手段的過度影響。 教育是極少數不被機器主導的領域之一。 教育活動不像工業生產那樣依賴技術工具,也不是教育的決定性力量。 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技術工具來教,都取決於老師,而不是機器。
“技術”是乙個多學科的詞,具有多種含義,包括知識、實踐、活動、手段、系統和其他解釋。 從型別上看,技術細分為物化技術、智慧型技術、身體技術、社會技術和自然技術。 技術教師存在的遞迴需求 美國技術專家布萊恩·亞瑟(Brian Arthur)認為,所有技術都是組合技術是根據組合進化機制不斷創造和發展的。
基於這種組合進化理論,他將技術的本質特徵歸因於組合和遞迴。 新技術實際上是現有技術的結合。 單片技術構成技術模組,技術模組構成新模組,最終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複雜技術集群。 技術集群由乙個實現基本原理的主要“脊柱”式組合以及為“脊柱”提供支撐的其他組合組成,從而形成遞迴結構。 教師的技術存在也是一種多層次的遞迴結構,其中脊柱是教師的身體。 教師技術的演進和發展,就是將新技術不斷整合到以身體為核心的遞迴結構中。
一方面,教師不斷結合和公升級自己的技術,結合和整合新的技術模組,另一方面,他們利用現有的技術組合水平,特別是身體的“脊柱”,作為判斷標準,根據遞迴結構對各種技術資源進行創新和整合。 這種遞迴結構也是教師對技術需求的結構,其重要性和需求水平從初級整合到二級整合再到二級整合。 教師最需要的技能不屬於各種技術中的任何一種更不用說這些技術中的任何一種了,任何一種技術都不足以構成教師真正的技術需求。
教師需要的是多種技術的結合,多種技術。 它包括心理技術、物理技術、社會技術和自然技術。 多元技術和技術組合是教師的最高技術需求。 在教育活動或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使用言語、手勢、表情、姿勢和肢體動作等物理技巧,以及語言、文字符號、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等心理技巧禮儀、教師權威、師生互動的社交技術、輔助資訊傳遞的裝置和媒體的自然技術。
這些技術的整合比單一技術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這是每個學科和每個年級的教師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培養人才。 “現實的教育技術不是教育活動的片段,也不是單一的技術元素或教育元素,而是乙個完整的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和順序。 純教學**、教學產品、資源、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策略等,停留在理論或構思層面只是構成序列的必要元素,它們本身都不能稱為“教育技術”)。
工業流水線所需的規範技術有嚴格的標準和引數。 老師的技法沒有技術引數,沒有固定的流程,每個階段都以整體技術推進。 雖然現代學校制度根據學科和學齡對教師的工作進行細分,但似乎“路警負責乙個工段”就像一條工業流水線,但不同的教師需要掌握“全工段”的整體技術。 教育不能像工廠培訓工人一樣,要求工人掌握一項新技術。 對於教師來說,計算機、網際網絡、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這些單一的技術只是教師技術遞迴結構中較低層次的技術需求。 這種技術需求,無論教師掌握與否,使用與否,都不具有根本意義,難以引發教師生存方式的重塑。
結論
通過對教師存在的現象學還原,我們發現,決定教師存在的不是機器工具,而是教師本身。 因此,我們將教師存在的本質特徵定義為身體的使用者,而不是技術工具的使用者。 教師是其技術存在的主體。 由教師決定需要什麼技術,何時使用它,而不是被他人脅迫。 “最好的教育技術不是限制和強加給人的技術,而是對人類生命的成長持開放態度的技術,是在技術應用中呈現生命活力的技術。” 教師需要隨時可以質疑和拒絕的技術。 “人必須能夠在每個階段質疑他對技術產品的使用,能夠拒絕它們並迫使它們屈服於決定性因素,即精神因素,而不是技術因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