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產教融合、科教融合、人才培養試點改革示範園區(以下簡稱“園區”)正式成立。 北京商報記者在會上獲悉,該園區由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廳聯合創辦,位於固安工業園區。 根據規劃,園區將於2024年開立首批人工智慧、物聯網工程等13個本科專業並開始招生。
提供人工智慧等13個專業。
作為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新園區,根據規劃,園區主要依託五大產業院校進行產教融合。 分別是智慧城市學院、先進製造業學院、數字金融產業學院、珠寶科技創新產業學院、空港經濟產業學院。 首批五所工業學院共提供人工智慧、電氣工程、自動化等13個專業。 招生將於 2024 年 9 月開放。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傅立勤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已與相關企業合作開設訂單課程,未來將與北京聯合大學合作培養學生。 “目前,我們的實驗室可以讓學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他們掌握技能,根據訂單班的培訓計畫,學員將來也會進入企業實習就業。 ”
目前,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商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軟通動力資訊科技集團、燕山石化航天資訊有限公司、中國物流採購聯合會、北京公美集團有限公司已簽署校企合作合同,共同建設實習就業基地,開設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京津冀物流人才培養聯盟、產教聯盟、人才培養訂單班。
作為園區共建單位之一,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園區的建立是落實《京津冀教育協調發展行動計畫(2023-2025年)》的重要舉措。 北京工商大學將遴選國際經濟與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兩大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齊全的專業,重點培養數字經濟貿易領域“跨學科”複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
按訂單培養本科生人才。
有別於單純的班級考試培養模式,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以“本科人才訂單培養”為目標,由學校、園區、頭部企業共同參與。
目前,園區是首批與北京理工大學、**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資訊科技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等7所下屬及市級高校合作的企業。 華為中國政企研究與文化業務總經理王仁東表示,華為將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在人才、技術、產業生態等方面為示範園區提供全方位支援。
在專業維度上,園區將實現各大與1家龍頭企業+N戶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展中國特色學徒人才培養。 同時,推進現場工程師培訓,實行招生一體化。 以“物聯網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計畫招收100人,合作頭部企業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平台為智慧城市產業學院。
此外,園區還將加強實踐教學,實行雙導師制。 根據人才培養計畫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比例不低於50%,每學期至少安排2周的在職實習、企業實踐、科技創新等實踐環節。 企業教師教學課時比例不低於20%; 不少於20%的個性化實踐教學活動將在課後進行。
在京津冀職業學院跨省市“3+2”聯合培養試點專案中,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雄安校區、固安縣職業教育中心、固安縣職業職業高中、天津交通職業學院、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雄安新區管委會公共服務局內簽署合作協議。
輻射周邊產業人才建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構建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組織、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同時,明確優化校企合作政策環境,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園區的成立,也探索了多元化辦學模式和中國特色學徒制的發展。 據介紹,園區將探索人才梯度培養和持續漸進培養路徑,由全省京冀職業院校聯合開展“3+2”直通培訓、京津冀本科院校、國外應用科學高校、龍頭企業推進高層次中國特色學徒制、工程交替培養“本科人才上線”, 著力打造專精特長-碩士連鎖人才培養格局。
從地理位置上看,園區以園區為中心,可輻射大興空港經濟區、廊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雄安新區智慧城市產業園、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滿足當地人才和企業培養需求。
根據規劃,園區將面向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型製造、數字經貿、航空支撐、數字文化創意五大新興“產業圈”,與京津冀高校“教育圈”聯合,打造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圈”。 推動京南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園區建設已列入《京津冀教育協調發展行動計畫(2023-2025年)》,相關工作也已寫入《2024年北京市**工作報告重點任務清單》。
北京商報記者 趙博宇.
相關: 京津冀將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示範區。
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示範區,統籌建設清潔多元能源......系統2月21日,《京津冀能源協調發展行動計畫》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會上,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賴先宇介紹,近日,北京市發改委、天津市發改委、河北省發改委聯合編制印發了《京津冀能源協調發展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計畫》), 規劃到2025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同的區域能源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試點區和示範區提供強大可靠的能源保障。
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京津冀能源協調發展行動計畫》的實施已列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若干舉措之一。 十年來,京津冀三地在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推進低碳能源轉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賴先宇表示,《行動計畫》錨定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全面規劃了京津冀區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和改革舉措,繪製了區域能源融合發展總體藍圖。
《行動計畫》明確提出,要著力構建“1+6”目標任務體系。 “一”是指“乙個目標”,即到2025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調的區域能源體系,為共建中國式現代化先行示範區提供強大可靠的能源保障。 “6”是指六項主要任務。
具體而言,主要任務包括促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統建設試驗區; 共同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格局,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示範區; 統籌建設清潔多元能源體系,構建安全、穩定、可靠的區域能源體系; 共同構建高效一體化的能源創新體系,打造一批高質量重點示範區; 共同建立公平公開的能源機制,為區域能源融合發展營造營商環境; 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能源合作,推動京津冀地區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共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格局,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示範區”方面,堅持節約優先、優化能源消耗管理,推動能源消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加快能源消費模式轉變,科學合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步伐,推動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能源消費低碳轉型,推進光儲充一體化、製冷一體化綜合能源站建設; 供熱、用電,促進能源、交通、資訊等設施融合發展,精準提供市場化能源服務,提高能源服務質量,惠及企業和人民。
此外,《行動計畫》明確提出,為共同構建高效一體化能源創新體系,打造一批高質量重點示範區,《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將堅持創新在能源發展整體中的核心地位,打造跨省市能源協同創新平台; 加強能源聯合創新主體。
北京商報記者方斌楠 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