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石墨楊樹。
《被憎恨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志健說:“阿德勒心理學不是一門死板的研究,而是對人性的真理和目的的理解。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奠基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畢生致力於研究人類心理的發展,被譽為“領先時代100年的心理學家”。 代表作品:《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等。
阿德勒認為,優越感和歸屬感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由於童年時期的疾病,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促使個人追求優越感並獲得優越感。 後來,因為參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他主張個人要充分發揮對社會利益的追求,獲得歸屬感。 這種視角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乙個獨特的視角。
譯者尤琦,德國馬爾堡大學碩士學位,從事德語教學和翻譯工作。 張杰,國際心理學研究所(IPI)的精神病學家和候選精神分析師。
《理解人性》為什麼吸引我們去讀,莫陽覺得以下幾點很吸引人。
1.經典心理學認人,看透人心的3招,精準認人的3招,一看人生的目的,二看成長環境,三看作風。
2.真實案例分析:匯集阿德勒數十年的真實故事分析經驗,剝開層層繭,揭示如何看清裡面的人。
3、特邀專家一起閱讀:心理學專家李波指導閱讀,阿德勒研究員霍丹青與他一起朗讀每一章,梳理要點,補充前沿觀點。
4、德文第一直譯:德文直譯未經審查,準確還原作者原意,糾正英文譯錯,專家評審更嚴謹。
5.手繪思維導圖:一張圖片揭示了看人的方法,超出了準確性。
6. 新傳記:阿德勒,一位領先時代 100 年的心理學家。
7.理論點的比較:一張表格,可以看到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差異,並附有作品列表,精美的書籤等。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927年,是阿德勒的傑作,心理學大師,從人生目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三個方面洞察乙個人的本性和內心。
維多克·弗蘭克(Vidocq Frank)(《活出生命的意義》)說,阿德勒是第乙個創造性地反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 他的成就與哥白尼一樣多。 人類不再被視為產品、棋子以及驅動力和本能的受害者。
阿德勒的重要觀點是“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在乙個人的童年時期,自卑感可能主要歸因於三種型別的成長經歷:
第一種是當孩子由於先天性的身體缺陷或缺陷,或視力、聽力、心臟等健康問題而感到他或她的運動或日常活動非常受限時。
二是孩子從小就被照顧者忽視,身體或情感上虐待,從而認為自己多餘、不可愛、煩人,覺得這個世界對他冷漠,生活對他來說很艱難。
第三類孩子從小就受到過多的愛和照顧,沒有及時鍛鍊和發展各種必要的生活技能,從而認為自己無能,什麼都做不了,必須依靠別人的照顧。
很多人會說,他們很幸運,沒有以上三種經歷。 這樣的人不會有自卑感嗎? 阿德勒認為,即使沒有先天缺陷,孩子在面對世界時依然是軟弱無能的,他們渴望像大人一樣強勢有力,能做各種事情,主宰自己的自由,所以還是無法擺脫自卑情結。 換句話說,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在這本書中,阿德勒分析了一些涉及男人、女人、兒童和老人的案例,這些案例非常典型,在今天看來仍然過時,彷彿它們是發生在我們自己或我們周圍生活中的問題。 莫陽認為,我之所以繼續讀這本書,有所收穫,是因為對人性的最佳看法和其中引用的案例,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的共鳴。
書中專家的伴侶,專家的伴侶。 其中有閱讀指南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李波; 伴生專家霍丹青,阿德勒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阿德勒簡單心理學課程講師,二級心理諮詢師,註冊心理學家,紐約州執業臨床心理學家。 這些專家幫助大家深入了解社會科學的著名著作。 莫陽認為,對人性的理解,就是要把握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規律,並用這些規律來分析自己和他人。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我們獲得了被關係培養的好處。 我們不再被內在消費,也不再被別人內在消費,所有的“人”都成了充實自己的能量庫,生活就這樣被填滿了。
墨陽天下無雙,送你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