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汽車工業已經從燃油時代轉向電動智慧型時代。 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汽車行業作為最能代表中國的行業之一,市場化程度高,全球聯絡緊密,機遇巨大,也是行業40 主戰場。
當前,汽車行業正處於深度轉型期,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的快速演進推動了全球汽車產業的公升級。 新能源汽車將進入競爭更加激烈、優勝劣汰更加明顯的狀態。
|行業背景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公升,預計24年內將超過40%
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40%,預計2024年滲透率將超過40%。 2022年,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的滲透率將僅為4%左右,如果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援,預計3-5年內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60%以上。
1-10月,國產乘用車PHEV銷量為177萬輛,同比增長91輛6%,遠超BEV24預計同比增長4%將佔新能源的一半。
拉力賽:政策向農村市場傾斜(汽車下鄉); 車企競爭和技術公升級,推動了產品價效比的提公升,“油電同價”。推力:比亞迪、華為、理想等24年推出大量新車型; 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自主品牌佔據強勢地位,本土化成為重要驅動力
2023年國產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50%,達到52%,較2022年增長4%6%。其中,2023年12月,自主品牌乘用車批發銷量市場份額達到582%,距離60%僅一步之遙。 與日本類似,國產品牌的遠期市場占有率可以達到80%左右。
南韓和法國基本退出市場,日美份額受到嚴重擠壓。 德國市場占有率相對較高,主要由奢侈品牌支撐。 隨著自主品牌高階化的不斷推進,尤其是華為、小公尺、理想等新生力量的湧現,自主品牌的高階化有望快速增長。
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產業鏈走向海外成為新的增長點
2023年1-10月,出口銷量為392輛2萬輛,同比增長59輛7%,預計全年出口銷量為475萬台,同比增長52臺8%。燃油車仍是出口主力軍,佔比75%。 新能源出口增長較快,年出口119個10,000輛,同比增長76%。
產品實力強:自主品牌與外資產品實力的巨大差距,本質上是階段不同(國內銷量份額明確,海外供需格局穩定)。
東南亞等非**限制國家奠定了基礎:產品實力+海外產能釋放,推動出口端快速增加。 車企全面加快海外產能部署,進入“全球車產、全球銷售”階段。 以比亞迪為例,24年來,該公司的海外產能釋放速度加快。
汽車行業正式進入淘汰賽,產業格局初步清晰
2020年,前10名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為68%,2023年1-10月將上公升到78%。
消費:新能源汽車將成為主流,受眾將從追求創新和差異化的人完全轉變為大眾,客戶將聚集到頭部品牌,馬修效應明顯。
供給端:汽車製造內卷嚴重,打第一場仗,造血板塊不少新生力量因缺乏規模優勢,持續遭受巨大損失。
比亞迪、特斯拉、華為基本鎖定了最後三個位置,印證了生態建設在車企競爭中的重要性。 產業清關的路徑是新生力量的破產、合資車企數量的下滑、併購的浪潮。
上半年的電動化
上半年基本完成電氣化,短期內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迭代創新,降本為主路徑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逐步提高,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氣化前半期基本成功實現彎道超車,行業屬性逐漸減弱。 行業內一大批龍頭企業已實現IPO,一級市場投資風險逐漸加大,剩下的少數賽道和頭部標的也面臨無利可圖或倒掛。
第三代半導體重塑汽車功率器件,電驅動和電控創新機遇
功率半導體是電子器件中功率轉換和電路控制的核心,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功率半導體仍以矽基IGBT和MOSFET為主,搭載SiC的車輛損耗將降低80%,充電速度可提公升2倍。 碳化矽在新能源汽車中的主要應用場景是逆變器、車載充電器和直流直流轉換器、車外充電樁等核心電控領域。
800V平台架構已成為高壓快充的重要解決方案,成為主流車企的旗艦標配。 要想實現“5分鐘充電,200km續航”,必須採用高壓快充,原廠矽基IGBT晶元已經達到材料極限,只能靠SiC支撐。
比亞迪期待推出顛覆性的四輪驅動解決方案。 電動汽車的電驅動有兩種型別:集中式和分布式。 集中式是指乙個電機控制左右兩個輪子甚至四個輪子,分布式電機是四個輪子,每個輪子都裝有電機用於驅動,每個輪子可以單獨驅動和控制。 分布式驅動的優點是傳動距離短、效率高、結構相對緊湊、可控制多種車輛動態。
“雙碳”目標和電動化驅動汽車輕量化
汽車輕量化是節能減排最直接的解決方案,也是增加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結構輕量化:在原設計的基礎上,利用CAE軟體分析物體的軸承狀態和工藝特性,進一步優化原有結構,常用的結構優化方法有拓撲優化、尺寸優化、形狀優化和形貌優化。
材料輕量化:在各種輕質材料中,鋁合金的成本僅高於高強度鋼,但遠低於鎂合金、塑料和碳纖維。
工藝輕量化:一體式壓鑄車身是輕量化技術的公升級版,可以減少車身零件數量,簡化一流的鏈節,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汽車裝配效率。 繼特斯拉之後,小鵬、小公尺、文捷也紛紛推出一體化壓鑄。
國產品牌彎道超車,國產零部件迎來增量機會
傳統的海外零部件巨頭通過支援外資主流車企實現了崛起,智慧型電動車時代的獨立零部件廠商有望通過自主品牌的崛起實現國內替代。 在傳統汽車時代,歐洲實現了博世和大陸,而日本則帶動了電裝等日本零部件巨頭的快速發展,而領先的燃油車企業的發展與零部件一級的發展息息相關。
從德日零部件廠商的全球化路徑來看,零部件供應商的崛起往往伴隨著以下兩個條件的實現:
1)本地***技術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
2)本土龍頭車企湧現並率先崛起,尋求新的海外增量市場。目前,我國汽車市場已初步達到這兩個前提條件。
景泰投資建議
【行業特點】。
汽車總銷量趨於穩定,但銷售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1)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單月突破40%。在3-5年內,新能源汽車成為主導地位的概率很高。
2)2023年,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首次超過50%。國產品牌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公升至70%-80%,帶動零部件國產化。
3)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走出去,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新增量。
從競爭格局來看,行業將加速清算,破產、併購重組將成為2024年的常態。
1)內卷公升級:與以往清倉導致的降價不同,自主與合資、電動與燃料競爭加劇。
2)加速清關:2018年,487家電動汽車企業中只剩下50家左右,尾部企業陷入困境,2023年虧損車企將超過100家。
【投資邏輯】。
無論是電氣化還是智慧型化,主賽道已經非常擁擠,競爭格局基本確定或進入門檻極高。 基於電動化下國產品牌強勢崛起的產業特點,以及智慧型化發展趨勢帶來的巨大增量,汽車產業上游零部件具有三個邏輯:市場增長邏輯、滲透率提公升邏輯和國產化率提公升。 其一流的海量增量基本適用於所有部分,部分細分航跡適用於低穿透率或低定位率邏輯。
1)上游投資:整車甚至一級主要是巨頭與上市公司之間的競爭,二級甚至三級細分領域則專注於挖礦機會。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基數下,大量的三線細分賽道也有足夠的上限。
2)滲透率低、國產化率低:主要聚焦電動化、智慧型化帶來的新零部件,如輕量化材料、空氣懸架等;除了傳統上在海外具有優勢的智慧型底盤和汽車半導體外,除了硬技術屬性外,中國勞動力和製造成本佔比高的領域也值得關注。
3)投資領先強繫結專案:汽車行業進入淘汰賽競爭,領先繫結保證效能穩定,華為產業鏈比亞迪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