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作者:周子恆。
【 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俄烏衝突持續近兩年,歐洲製造業惡化,能源安全受到影響,能源政策漏洞百出,企業遷出歐洲成為大勢所趨。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約是歐洲的兩倍。 本世紀初,歐洲的經濟總量超過了美國。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盟和美國的GDP規模大致相同,但差距一直在擴大,歐元區經濟僅增長了6%,而同期美國累計增長了82%。 過去十年左右,歐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一直在蓬勃發展,而歐洲經濟卻停滯不前。 現在,就GDP而言,美國經濟是歐盟的8倍6萬億美元; 就人均GDP而言,美國經濟是歐盟的兩倍多。 隨著許多歐盟國家人口萎縮,生育率普遍低於美國,人均GDP落後於美國的影響正在加大,歐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將繼續擴大。
目前,從資料上看,美國經濟狀況良好,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抗擊通脹似乎基本走在正軌上。 歐洲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歐洲大陸的經濟強國德國似乎陷入衰退,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法國經濟出人意料地陷入困境......嶺
有不同觀點認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比較受匯率因素的影響很大,甚至具有誤導性。 除了目前的匯率不適合作為計量單位這一事實外,還有人建議,在社會保障和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歐洲應該被充分承認為比美國表現更好的國家。 雖然美國在經濟繁榮方面比歐洲強,但歐洲人生活壓力更小,更輕鬆,他們的醫療保健系統也比美國好。 總會有不同意見的爭論,每個論點都有自己的優點。 問題在於,如果歐洲不能擺脫長期的經濟停滯,情況將變得更糟,歐洲經濟感覺比美國好的說法相比之下就相形見絀了。
【 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俄烏衝突持續近兩年,歐洲製造業惡化,能源安全受到影響,能源政策漏洞百出,企業遷出歐洲成為大勢所趨。
如何解釋歐美之間持續的經濟差距。
歐洲是乙個多元化的經濟體,從競爭激烈、創新和尖端的西歐經濟體到中歐和東歐的快速增長、快節奏和追趕型經濟。 在過去的20年裡,新的中東歐成員國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總體上優於西歐和北歐。 比如波蘭的經濟表現比德國好,甚至可以看作是西方興衰的歐洲內部版本。 西歐的發達經濟體幾乎失去了複製其成功的能力,而中歐和東歐則在某種程度上複製了西歐的經濟成功,問題在於,這種複製可以被看作是大經濟體系內的協調和平衡,並沒有顯示出獨創性。 因此,歐盟經濟的整體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甚至持續不盡如人意。
毋庸置疑,進入新世紀以來,歐洲生產力的增長主要來自資本的深化,即每個工人的資本比例有所提高。 然而,歐盟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更為強勁,這可以被視為經濟技術和創新增長率的基準; 從那時起,它一直在下降。 在同一時期,美國正在崛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生產率增長繼續快於歐洲。 與生活方式相比,生產力水平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更有說服力和決定性。
歐洲生產率增長放緩似乎不是由經濟的重大結構變化推動的,例如服務業在歐洲總產出中所佔份額的長期份額較大,這一趨勢一直保持穩定,對就業產生了積極影響,導致生產率水平提高。 歐洲的生產力水平正在增長不足或下降,問題出在各個工業部門。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製造業中,幾乎所有規模的公司,甚至所有細分市場,都存在生產率下降的長期趨勢。
生產率增長對於經濟的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更高的研發、技術創新和投資增長推動的。 一般來說,個人、公司和市場對經濟增長趨勢的貢獻在採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務方面更具決定性。
2008年之後的政策趨勢導致了歐美經濟之間的重大分化。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國家前所未有的緊縮政策導致整體投資率下降。 目前,歐元區的公共投資水平(佔GDP的百分比)低於任何其他發達經濟體或經濟集團。 由於支援減少,弱勢群體在經濟困難時期苦苦掙扎,緊縮政策更強烈地抑制了投資擴張。 在美國,為應對金融海嘯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產生了後遺症,但它繼續支援經濟擴張,使美國**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長期繁榮。 相比之下,當私人支出下降時,歐洲大幅削減公共支出,歐洲國家**加快了總收入下降的步伐,經濟收縮的影響明顯。
自2008年以來,歐盟的私人消費一直在下降,目前處於歷史最低水平,而美國的私人消費正在增加,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美國私人消費的增加表明,家庭和個人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並且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充滿信心。 債務的持續擴張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這導致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 個人或家庭支出不足以及歐洲人口前景不明朗,導致消費普遍不足。 相對而言,北美的需求強勁,從消費品巨頭寶潔到奢侈品帝國LVMH等公司,在北美銷售中的份額越來越大。 因此,歐洲公司並不看好歐洲市場,而是希望滿足更具彈性的國際市場的需求。
歐洲缺乏創新是其經濟增長的全面拖累。
1990年,歐洲生產了全球44%的半導體,但現在只生產了9%,美國生產了12%,中國生產了15%以上。 推動經濟增長和商業創新的新能源電池、人工智慧、數字技術都已遠離歐洲,歐洲在政治上似乎更傾向於綠色能源,但其對綠色技術的經濟投入卻令人失望,未能促進經濟發展,這也使得歐洲的綠色主張更意識形態化,而不是實際的經濟路徑。 不久前,歐洲尷尬地選擇退縮甚至放棄碳中和目標。
現實情況是,綜合起來,美國在新技術或尖端技術方面優於歐洲,為經濟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例如,在計算和人工智慧方面,美國擁有比歐洲更多的專利,使得新經濟比歐洲更強大,其研發投入也比歐洲更好。 研究表明,美國在企業層面的研發支出和由此產生的企業產出盈利能力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於歐洲,歐美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差距無疑是巨大的,而且會擴大。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從 2014 年到 2019 年,歐洲公司的平均增長速度比美國同行慢 40%,研發支出減少 40%。 然而,在材料技術和清潔技術方面,歐洲傳統上強勢並優於美國技術類別,歐盟在大多數技術類別上仍領先於中國。 但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實現數位化和採用新的技術創新,以至於歐洲在未來幾年可能會遠遠落後。
歐洲的企業和人口正在老齡化。
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代表了美國公司的全球影響力,在塑造技術創新和影響全球消費者行為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其全球經濟影響力使其能夠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為人工智慧、雲計算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的進步做出貢獻。 美國公司在全球企業排名中佔據主導地位,其次是中國。 梅赫西迪-賓士、寶馬、西門子、菲亞特等歐洲企業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下降,成為新世紀全球經濟重要參與者的歐洲科技巨頭越來越少。
除了歐洲老牌企業的全球影響力下降和老化外,歐洲的人口也在老齡化。 總體而言,歐洲是世界上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平均壽命為80歲3歲,美國79歲,中國77歲。 歐洲人優先考慮閒暇時間和工作保障,而不是高收入,這導致了經濟和生產力增長放緩。
除了商業和人口老齡化外,歐洲嚴重依賴外部市場,能源更依賴國際市場。 歐洲對出口的嚴重依賴(約佔歐元區GDP的50%)正在成為主要弱點,而美國則為10%。 俄烏衝突、紅海航線危機加劇了歐洲經濟的脆弱性,全球高通脹對歐洲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了沉重打擊。 美國可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並且由於其美元等特殊地位,它可以在國際上獲得優勢。
當然,歐洲也有其優於美國的優勢,例如在可持續性方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國少2%4倍,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美國18次。 歐洲在平等、社會進步和生活滿意度等包容性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將繼續保持甚至擴大其在這些領域的優勢。 然而,歐洲在優先發展企業、提公升企業、加強創新等方面可能仍落後於美國,弱點甚至脆弱性將繼續凸顯甚至惡化。 我們如何確保歐洲在商業和技術方面保持競爭力,克服弱點並促進歐洲經濟? 挑戰依然存在,任務艱鉅。
作者為浙江省現代數字金融技術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