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義. 萬俊義.
2024年,第乙份檔案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中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加強農民增收措施; 打好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仗,畫出宜居宜居、宜行、美麗鄉村新圖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強農民增收措施,要從增加農民工資收入、營業收入、財產收入和轉移收入的“四輪驅動”出發,發力。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千萬工程”的乙個重要經驗是堅持以產業為基礎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領先全國各省自治區。
為富民興村的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富民興村產業立足於農村土地,扎根於農村社會,不僅包括農業,還包括農村工業和服務業。 如果富民興村產業好,農民增收的“四輪驅動”就會強有力:一是農民在附近工作的機會增加,工資收入增加的機會增加; 二是地方“地方特產”產業興旺發達,農民增加營業收入的機會增加; 三是提公升農村資源價值,增加農民獲得財產收入的機會; 四是為專案帶來更多投資機會,增加農民獲得轉移收入的機會。 “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得益於農村產業的發展,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間,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5倍9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 202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進一步增至40311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21691元的186次。
新時代以來,富民興村產業發展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日益完善,農村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步伐加快,“土產”多功能利用和最高價值發展空間增大, 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與日俱增。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浙江“土特產”帶動人均收入增長2000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元7%,成為當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
農村產業要富民興村,關鍵在於發展壯大一批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織起來、利潤返還給村里的鄉鎮企業,即“強村企業”。 “強村公司”利潤分享的主要物件是村級集體和農民,農民借助鎮鎮企業獲得租金、勞動收入和股票分紅。 目前,浙江省已建立“強村公司”2240個,投資1個行政村50,000。 截至2023年底,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的行政村佔全省的56%以上,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營業收入超過15萬元的行政村佔94%。 只有加強鄉村集體經濟,才能鞏固農村共同富裕的基礎。 2023年,浙江省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4%,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6:1,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
“千萬工程”充分發揮有前途、有效市場的合力,從農民最迫切的實際需求出發,將改善鄉村面貌與發展生產富農相結合,將鄉村改造轉變為開發利用具有鄉村特色的優質資源和特色產業發展。
推動富民興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廣東學習並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首要努力推動實施“百縣千鎮千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粵南強縣扶鄉興建如火如荼,正是推動富民興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好時機。
一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程序。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援助協調機制,加大省內對口援助合作力度,加強以產業補農業、以城鄉為主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紮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凝聚全社會力量支援農業和農業振興農業,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多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二是要啟用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 推動縣內城鄉優質要素跨界優化配置,積極協調縣域優勢、鎮特色、村資源,構建縣、鎮、村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縣級產業體系,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農村建設與鄉村治理一體化,著力推進產業、城鄉、鄉村建設治理,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要貫徹落實大糧食、大農業理念。 為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應,充分發揮廣東豐富的地形和漫長的海岸線優勢,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的特點,走特色產業發展道路,鄉鎮宜工宜漁,做強農村“土特產”產業, 重視農產品“12221”營銷體系的作用,唱響“粵語牌”農業品牌。
四是統籌劃定“百萬工程”農業扶持專項資金、駐鎮幫鄉資金等涉農資金。 量化符合條件的財政資金投放到低收入人群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推動數位化賦能,著力延伸“地方特色”產業鏈,拓展農村多元價值,做強縣級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產業平台,實現城鄉產業聯動發展; 增強農村工業發展韌性。
五是鼓勵“強村公司”跨村、跨鄉、跨縣聯合經營。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支援農戶和村集體投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探索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利益聯動方式,強化政策引導涉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動農業的實際效果,完善農業聯動機制以農業促進農村工業的發展。
六是加大產業政策對富民興村的支援力度。 構建金融資金投資種植養殖專案容錯機制,加強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完善農村產業發展多元化投資機制,創新金融支撐“土特產”產業精準服務,促進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產品公升級做大; 加快振興鄉村產業人才培養,持續優化富民興村產業發展軟硬體環境。
作者是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重大專項(21&ZD090)、廣東省高校創新團隊專案(2023WCXTD00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數字技術賦能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