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宣布取消汽車製造計畫”,蘋果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士(Jeff Williams)和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向專案團隊的所有2000名員工宣布了這一決定。
幸運的是,員工們知道他們那天要去哪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被重新分配到有前途的人工智慧部門,而從事硬體工程和車輛設計的團隊將能夠申請到其他蘋果專案團隊。 其餘的將遭受被解雇的結局。
如果回到乙個月前,蘋果留給大眾的最後一條訊息是,蘋果正在考慮將這款車的發布推遲到2028年,並將自動駕駛從4級降低到2+級。
但現在,乙個月過去了,他們不再考慮它了。
蘋果的決定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訊息傳出當天,股價暴跌近0蘋果股價9%**出現上漲,一度漲幅超過1%5%,馬斯克還用兩個表情符號回應了蘋果對X的決定:“敬禮”和“交出香菸”。
單單從感受上來說,蘋果放棄堅持十年,投入數十億美元,養活上千個**車專案,確實很可惜,大眾的期待也在這一刻戛然而止,但客觀理性而言,資本市場的態度已經解釋了一切。
“蘋果花了10年時間試圖製造一款擁有1620億美元現金儲備的電動汽車,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太難了,利潤率太小了——即使(汽車的價格)定價為10萬美元,”一位汽車行業高階分析師說。 ”
蘋果的初衷是打造一款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但10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車隊,沒有資料,沒有經驗來實現它,未來仍然不確定。
而所有這些結局,都一定有痕跡。
造車的未完成夢想
關於蘋果開始的一切仍然要回到男人身上。
除了是乙個“技術狂人”,賈伯斯還有乙個熱情的愛好——汽車。
這個愛好是在賈伯斯的童年時期建立起來的,這要歸功於他的養父,他是一名機械師,經常在家做一些汽車修理工作,小賈伯斯對汽車產生了興趣,賈伯斯更喜歡汽車電子零件而不是汽車修理工。
早在2008年,史蒂夫·賈伯斯就曾與同事們討論過蘋果製造汽車的可能性,這一傳聞後來得到了“iPod之父”托尼·法德爾的證實。
在隨後的公開露面中,史蒂夫·賈伯斯向世界宣布了他製造汽車的夢想:“我們有設計汽車的平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想製造一輛汽車。 ”
但在這個“不久的將來”到來之前,他先離開了,2011年,史蒂夫·賈伯斯去世了。 就在前一年,他還在為製造汽車的夢想而努力,在帕洛阿爾托郊區的一條安靜的小巷裡會見了V-Vehicle的開發人員Brian Thompson,並深入了解了這款輕巧、超現代的原型車。
兩年後,蘋果在WWDC上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也就是CarPlay的前身,蘋果開始進軍汽車領域。
2014年,蘋果正式組建自動駕駛汽車業務,內部代號為“泰坦”,開啟了蘋果的汽車製造之路。
Project Titan 被認為是蘋果十年來最雄心勃勃、命運最不幸的專案。
雄心壯志“在於,蘋果已經將超越手機盈利的期望押在了蘋果汽車的頭上; “命運多舛”在於蘋果汽車路線的搖擺和艱難誕生。
汽車計畫一出,蘋果就開始招募大量汽車行業的人才,包括福特、特斯拉、大眾等車企都在其目標範圍內。
Titan成立之初的專案負責人Steve Zadesky曾在福特工作多年,他在傳統汽車方面的經驗給了第一負責人乙個更務實的選擇,他認為應該開發一款具有半自動駕駛能力的汽車。
史蒂夫·扎德斯基。
但這個想法遭到了當時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y)的反對,蘋果的顛覆性DNA在這位富有想象力的設計總監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認為蘋果要想造車,就應該徹底顛覆車子產品的形式,打造出一款沒有方向盤的全自動駕駛汽車。
他告訴蘋果汽車團隊,設計可以盡可能地怪異,所以設計團隊想出了很多非常激進的想法,比如用玻璃代替大部分車身,其他團隊成員不得不提醒他們要考慮到安全。
此外,該團隊還提出了其他想法,例如“可以自動公升降的行李箱,以便於取用物品”、“讓乘客平躺睡覺的座椅”和“可以從座椅後面公升級並在不使用時降低的大螢幕”。
於是,在2015年,關於蘋果汽車的第一條訊息在網際網絡上傳播開來。 一輛多處裝有感測器的汽車出現在北加州的街道上,網友們自然而然地將這輛車與蘋果的“泰坦”計畫聯絡起來,並對蘋果大喊大叫,之後蘋果官方發表宣告稱這是乙個“測繪專案”。
幾天後,一位自稱是蘋果員工的神秘人給**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爆料稱蘋果正在搞乙個與特斯拉競爭的專案,該專案已經招募了不少特斯拉員工。
能夠與特斯拉競爭的專案,不就是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所說的“開發具有半自動駕駛能力的汽車產品”的路線嗎? 似乎在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領導“泰坦”專案時,其產品線在蘋果內部發展了一段時間。
但話說回來,蘋果汽車的形象就像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y)說的那樣具有顛覆性:它看起來像乙隻老鼠,沒有方向盤,甚至沒有剎車踏板,可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最終,史蒂夫·扎德斯基輸掉了關於泰坦專案未來路線的最初爭議,第二年,他選擇離開,泰坦專案一度被擱置。
搖搖晃晃的路
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離職六個月後,蘋果公司前硬體工程高階副總裁鮑勃曼斯·菲爾德(Bobmans Field)回歸,並於2016年重新啟動了“泰坦”計畫。
鮑勃·曼斯菲爾德。
在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 Field)的領導下,“泰坦”專案順利進行了兩年,在此期間,蘋果也花了1年時間。25億美元在克萊斯勒購買了一條測試跑道,用於測試自動駕駛系統。
今年,蘋果公司攜帶了14臺Willidon雷達,第一輛耗資高達100萬美元的測試車終於上路了。
在 2017 年 6 月的一次採訪中,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 (Tim Cook) 表達了對公司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的熱情,稱其為“令人難以置信的令人興奮”的領域。
同時,他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究人工智慧技術,而不是實際的車輛,但不排除任何(製造車輛)的可能性。 ”
在這段時間裡,整個蘋果社群似乎都相信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 Field)領導的路線。 但好景不長,通往蘋果汽車軟體的道路漸漸變得狹窄。
2018 年,蘋果前 Mac 硬體工程副總裁道格·菲爾德 (Doug Field) 從特斯拉“偷竊”回來,在那裡他擔任了五年的 Model 3 專案總工程師的關鍵職位。 回到蘋果後,道格·菲爾德接替鮑勃·曼斯·菲爾德成為“泰坦”專案的第三任負責人。
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
在業內人士眼中,道格·菲爾德是一位非常可靠的領導者,他執政的那幾年也是“泰坦”專案最穩定的時代。 他不僅有整車製造經驗,而且也知道現階段的自動駕駛技術還遠未成熟,所以當務之急是打造一款可以交付給使用者的汽車。
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從之前的“泰坦”團隊中解雇了大約200人,並重申“製造汽車是團隊的首要任務”。 它旨在再次將“泰坦”專案的路線拉回汽車製造。
但這條路線似乎並沒有得到蘋果高層的認可。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庫克明確表示,“自動駕駛汽車就是機械人,你可以通過自己開車做很多事情。 乙個簡單的短語暗示了蘋果製造汽車的初衷:不僅僅是製造汽車。
這個結論在庫克隨後的評論中更加明顯,“蘋果更喜歡將硬體、軟體和服務整合到乙個產品中,無論蘋果的計畫是什麼,它都不僅僅是一輛汽車。 ”
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認為,當務之急是打造一輛可以交付的汽車,專注於“汽車”本身,而以庫克為代表的蘋果高層似乎在期待超越“汽車”實體的東西。
2019年初,蘋果宣布從自動駕駛部門調動200名員工,引發2018年第四季度iPhone銷量大幅下滑。 蘋果陷入困境,不得不進行改革重組,而生產難、耗資的“泰坦”專案首當其衝。
道格·菲爾德煞費苦心打造的“泰坦”小隊被肢解了。
針對這一巨大變化,網路上流傳著“蘋果放棄泰坦計畫”的謠言,蘋果官方沒有及時回應。
就在大家以為“泰坦”計畫結束的時候,蘋果又出手了大動作,同年6月,蘋果收購了自駕創業公司Drive.,深陷困境AI,使用數十個驅動器除了AI工程師,他們還表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員工人數將會增加。
儘管蘋果重建了“泰坦”團隊,但道格·菲爾德的期望從未得到回應,包括庫克在內的蘋果管理層也無法獲得汽車專案生產的支援。
從 2021 年開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負責人 John Janandria 接管了 Titan 專案,同年,Doug Field 離開蘋果,並於 9 月加入福特,擔任首席先進技術和嵌入式系統官。
此後,負責Apple Watch和健康軟體的凱文·林奇(Kevin Lynch)也加入了“泰坦”專案,成為“泰坦”專案的最後一任負責人。
凱文·林奇。
凱文·林奇(Kevin Lynch)也打算盡快推進量產車,並為“泰坦”計畫設定了越來越明確的目標:在2025年推出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2021 年 8 月,蘋果車組派出多輛測試車,在風景如畫的滑雪勝地博茲曼進行了 40 英里的自動駕駛演示,CEO 庫克等蘋果高管對此非常滿意,即使不依賴高精度地圖,也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值得大點贊。
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團隊成員認為這次演示純粹是一場奇觀,因為如果沒有博茲曼事先計畫的特定線路,改裝後的雷克薩斯測試車就無法很好地執行。 如果沒有高精度地圖的幫助,在矽谷的街道上行駛時,它有時甚至無法保持在車道上。
蘋果想要打造的是一款沒有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汽車,但現實情況是,目前的技術和環境還遠遠沒有達到大規模上路的水平,就連特斯拉至今都沒有做到。
在蘋果內部,人們對造車專案並不看好,車組甚至成了其他部門的笑話。 其中最重要的是庫克的搖擺不定的態度。
與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不同,他參與了設定方向和設計產品,庫克很少參與其中,甚至經常訪問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汽車專案總部。
而到目前為止,庫克還沒有公開承認蘋果製造了這輛車,他也不願意在內部承諾生產這輛車。 自 2014 年專案啟動以來,Apple Car 專案一直在“做硬體還是做軟體”之間搖擺不定。
至於資金投入,財力雄厚的蘋果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220億美元,但每年在汽車業務上只有10億美元,這在庫克心目中真的不是乙個關鍵業務。
在凱文·林奇(Kevin Lynch)領導“泰坦”計畫期間,蘋果汽車一直在向外部尋找可能性。
2022年底,南韓投資機構KB Securities分析師金正日發布最新報告,認為LG集團有望成為蘋果打造汽車最理想的合作夥伴,並給出理由:南韓LG集團業務範圍非常廣泛,涵蓋電動汽車電池、消費電子等領域, 非常適合幫助蘋果造車。
此前,“泰坦”專案也曾與現代、Canoo、起亞等車企洽談相關合作。
相關業內人士透露,蘋果已經改變路線,放棄製造無人駕駛汽車,庫克作為蘋果的掌門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確定的方向,這注定了蘋果汽車的命運,讓汽車專案停滯不前多年,無法推廣量產。
現在想想,在2018年,特斯拉最困難的時候,馬斯克曾經尋求收購蘋果,但庫克當時直接拒絕了。 也許這是蘋果有史以來最接近的汽車製造。
至此,蘋果汽車似乎已經消失了。 蘋果專業分析師郭明錤(Ming-Chi Kuo)也這麼認為。 2023 年 9 月,他在推特上寫道:“蘋果汽車的開發目前已經失去了任何知名度,如果蘋果在沒有併購戰略的情況下進入汽車市場,能否在幾年內實現量產是值得懷疑的。 ”
時間已經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寫在最後
具體來說,“泰坦”專案一共經歷了四位領導人:史蒂夫·扎德斯基、鮑勃·曼斯·菲爾德、道格·菲爾德和凱文·林奇,每一次領導層的更迭都會涉及專案路線的重置。
蘋果車在“盡快生產量產車”和“實現全駕駛”兩條路線之間左右為難,最終導致了“泰坦”專案的艱難誕生。
蘋果宣布取消汽車製造的訊息一經傳出,就引來了雷軍、李翔等人的圍觀。
蘋果放棄造車,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決定,是乙個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機也恰到好處“,李翔表示贊同,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同樣從手機領域跨界到汽車領域的雷軍“非常震驚”,正是“3年前極其堅定的戰略選擇”造就了今天的小公尺汽車。
在雷軍的宣告中,我們看到了蘋果放棄造車的乙個原因——困難; 李翔的這番話說了另乙個原因——順勢而為,把握在懸崖邊上。
事實上,無論是像華為還是小公尺,蘋果都能通過充足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最終的成就,但蘋果正在仰望短期內無法落地的完全無人的星空。 iPhone帶來的顛覆性轟動,不是想要複製就能複製的,至少在汽車界,iPhone的時刻還遠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