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剛正在吩咐徒弟唐明玉修復古籍。
在歷史的長河中,古籍作為豐富文化底蘊的無聲見證,正面臨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質、逐漸被遺忘的命運。 在此背景下,古籍修復師這一職業應運而生,成為守護歷史記憶的重要力量。 何志剛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最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古籍修復事業中,這不僅意味著這項重要技藝有了好人,也預示著這項古技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1 我從小就與書籍聯絡在一起
12月15日,在廣西桂林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古籍修復師何志剛正站在手術台前指導徒弟唐明玉修復一本嚴重受損的古籍。
現年56歲的何志剛,2024年加入廣西桂林圖書館,2024年正式接手古籍修復工作,成為圖書館第三代古籍修復師。 “我的父母曾經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我從小就對書籍充滿熱愛,15歲時就接觸到了古籍修復藝術,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何志剛說,他當初選擇學習古籍修復藝術,部分原因是他從小就喜歡看書,對書有情有感。
2024年“中國古籍保護計畫”啟動時,全國古籍修復人員不足100人,人手嚴重短缺,但需要修復的古籍卻數不勝數。 由於在圖書修復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和突出的天賦,何志剛被廣西桂林市圖書館選為古籍修復骨幹進行重點培訓,並開始向圖書館的資深修復師學習,努力掌握古籍修復的技能。
為進一步提高古籍修復師的修復技藝,提高整體實力和水平,自2024年起,廣西桂林圖書館先後派何志剛赴北京、廣州、南京、重慶等城市參加古籍修復各類培訓班和工作坊。 何志剛抓住寶貴的學習機會,虛心請教杜維生、趙家福、潘美迪等國內知名古籍修復大師,不斷吸收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修復技能。
2 舊技能有新的發展
古籍修復的難點在於,在南北不同的地方,古籍的破損程度不同,不同紙張的破損程度也不同。 何志剛表示,在借鑑他人長處的基礎上,他還在廣西桂林圖書館前輩們傳授的經驗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特點和古籍儲存狀況,對古籍修復技藝進行了探索和完善。
何志剛從工作台抽屜裡拿出一套精緻的竹製工具,每件都有不同的形狀。 “這些都是我自製的修復工具,比如這個竹子起子,用來把粘在一起的書頁分開,適合每個尺寸的書的工具都不一樣,所以我要為每一本書製作一套合適的工具。 何志剛說,自己也有做一些小手工藝品的愛好,能夠把這個愛好融入到古籍修復的實際工作中,給他一種特別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我們修復古籍的原則是:最小干預、可逆修復、修復舊如舊、盡可能保留文獻資料。 何志剛說,修復一本古籍一般要經過十幾個工序,週期很長:建立修復檔案、制定修復方案、開頁、編號、分發紙張、調整製漿、修復、平整、摺疊、修剪、整理、拼平、裝訂等。
其中,最小干預原則強調在修復古籍時,應盡可能少干預原始材料。 這意味著修復者應該只對古籍的破損部分進行必要的修復,而不是進行徹底的翻拍,目的是保持古籍的原始狀態和歷史感,避免過度修復,破壞其歷史價值。
修復的可逆性原則要求所有修復操作都應該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如果有更好的修復技術或材料可用,以前的修復可以撤消而不會留下痕跡。 這需要選擇可以輕鬆移除或更換而不會對原始檔案造成損害的修復材料和技術。
修舊如舊,是指在修復古籍時,修復的部分在視覺上和物質上應盡可能與原材和諧。 這並不是要求一本古書看起來“嶄新無損”,而是要保留其歷史的痕跡,如汙跡、摺痕等,因為這些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對研究者來說具有重要價值。
文獻資料的儲存原則要求在修復過程中,古籍中的所有資訊都應盡可能地儲存下來,包括文字、影象、標記、注釋等。 這就要求修復師不僅要具備精湛的修復技藝,還要對歷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識別古籍中的所有元素及其重要性。
我國的古籍修復技藝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體系,過去古籍的修復純手工操作,非常依賴修復師的經驗和技術。 何志剛說,也正是因為如此,培養出乙個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古籍修復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紙纖維儀、紙張測厚儀、白度儀等專門用於輔助古籍修復的先進儀器,古籍修復技術也經歷了許多創新,相對來說,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而且進入相對容易。”
3 新一代修復師接替老工匠
現在我們最先進的古籍修復師基本上可以獨立進行修復工作。 何志剛看著身旁專心工作的徒弟唐明玉,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目前,在何志剛等前輩的悉心教導下,廣西桂林圖書館已經有三位可以主管自己事務的古籍修復師,還有幾位接班人正在培養中。
唐明玉從2024年開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 “我選擇古籍保護修復專業,小時候對文物修復很感興趣,從那時起我就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唐明玉說,雖然她早就明白了古籍修復的艱辛和困難,但只有在真正上手後,她才能理解工作的艱辛。
剛到何老師那裡學習的時候,一些看似簡單的基本功,比如製漿、配紙,靠自己操作起來並不容易。 唐明宇說,剛加入工作的時候,他向老一輩修復師學習基本功,觀察他們的修復工作,等到基本功熟練掌握後,才真正修復古籍。
經過這麼多年的工作和學習,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耐心。 唐明玉說,有時候一本破爛的古書擺在他面前,他一天可能修不好一頁,難免會覺得有些煩躁,所以他需要保持冷靜和耐心,專注於每乙個細節。
唐明玉說,古籍修復不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門藝術。 每一次修復都像是與歷史的對話,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張紙的質感,感受每一種墨水的故事。
何志剛聽著旁邊徒弟的陳述,無比的松了一口氣。 他知道,古籍的修復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對歷史的尊重和熱愛。 看著唐明玉等徒弟一步步成長,何志剛堅信,這門古老的技藝可以在他們手中傳承下去,繼續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貢獻力量。
胡志剛炫耀他自製的竹子修復工具。
唐明玉正在用鑷子小心翼翼地修補破損的書頁。
古籍修復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隨著新年的臨近,何志剛對古籍修復行業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雖然文物修復領域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出圈”,但古籍修復作為乙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仍然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
2024年,何鴻燊希望看到更多有專業精神和文化情懷的年輕人加入古籍修復的行列。 他希望這些新生力量不僅能繼承和發揚傳統的修復技藝,還能帶來新的思維和創新,為古籍修復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數位化和技術的發展,古籍修復有望利用現代技術更準確地識別損壞,更高效地完成修復,更好地展示和傳播古籍的文化價值。
同時,他希望進一步提公升大眾的文化意識,讓更多人認識到每一本古籍背後深厚的文化歷史價值。 通過教育、展覽、展覽等形式,讓古籍修復的古藝術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激發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尊重。
進入2024年,何志剛期待行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讓更多的古籍得以修復和儲存,讓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溫馨點評:桂林文化底蘊綻放耀眼光彩
截至目前,桂林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共計25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6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125項。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桂林越來越多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得到有效保護,有序傳承。 何志剛及其徒弟們在這一領域的成就,是桂林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動體現。
隨著非遺專案影響力的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參與到這些古老技藝的學習和保護中來。 年輕一代的參與,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 他們的參與,既是對古技的學習和傳承,也是對桂林乃至全世界中華文化寶庫的貢獻。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非遺專案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尊重,更多的傳承人和參與者能夠共同努力,讓桂林的文化遺產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