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主要講了為什麼以及如何打造農產品的區域公共品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還需要面對區域品牌的“公地悲劇”問題。 其原意是,公地作為一種資源或財產,擁有眾多所有者,每個人都有權使用它,但無權阻止他人使用它,從而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枯竭。 這裡主要討論的是使用區域品牌的主體,由於產品質量問題或管理不善,對區域品牌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品牌聲譽受損。
說起區域品牌的“公地悲劇”,相信大家都記得“土坑酸菜”事件,去年的3.15晚會,湖南插旗蔬菜行業暴露出嚴重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有的工人穿著拖鞋,有的赤腳辛奇,有的甚至邊抽邊幹活,抽完菸後直接把菸頭扔在辛奇上。
當時,湖南旗菜產業被譽為湖南省華戎縣最大的蔬菜後加工企業,旗鎮以芥菜聞名,被作為富民產業。 “啃坑酸菜”一時間引起軒然,華容縣酸菜產業受到重創。
為什麼區域性農產品公共品牌的“公地悲劇”總是如此悲慘?這是因為“農產品”的體驗性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重複選擇,而農產品和食品不像冰箱、電視機等商品,如果有問題,可以找品牌來維權。
為什麼會有“公地悲劇”?
從表面上看,這首先反映了一些經營主體為了最大利益的貪婪,不顧自身聲譽降低成本,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就是要分析品牌策劃是否與農產品本身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我把農產品的發展總結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生產概念階段是指以產為主的蘋果戶、雞戶、豬戶等專業戶的階段,規模大者能占領更大的市場,獲得更多的效益。
第二階段是商標產品階段種植者開始關注農產品的質量,行業學會了區分包裝和商標,希望得到消費者的重視。
第三階段是營銷階段這個階段在農業領域並不明顯,因為我國農產品面臨著農業經營主體小而分散、農民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困境,導致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低。
第四階段是品牌化階段現在有了網際網絡,農產品直接由訂單供應,DTC品牌正在逐步興起,比如每個村都可以開直播,銷售自己的農產品,打造自己的村品牌。
“公地悲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業或種植園主的思維還處於第一階段,對品牌的認知不清晰,認為用商標可以溢價,只追求高產,還沒有進入以質量為核心的第二階段。 同時,產業集中度不足以為參與者提供可觀的收益,農民自然不了解、不支援、參與區域品牌建設,因此區域品牌的實施將面臨較大的阻力。
如何避免“公地悲劇”?
在各地大力發展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的熱潮下,如何協調產業發展與品牌建設的關係,避免“公地悲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給出一些建議:科學規劃行業,做好經濟支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產業穩定是品牌的前提。 首先,我們必須從農民的角度來看待“公地悲劇”,為什麼農民不願意參與品牌建設,不願意遵守規則?原因很簡單,農民沒有從中獲得預期的收益,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 其背後可能是產業基礎薄弱、組織形式落後等原因,因此必須抓住主要矛盾,著力看資金投入見效,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落實到位,才能推動行業發展,真正成長為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
二是行業的歷史文化要與當地生活融為一體,只有人民認可和關心的行業,才能算是富民的產業,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再做品牌營銷和傳播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比如齊齊哈爾燒烤,立足一流的牧場資源和工業化的城市背景,通過上游養殖、中游加工、下游餐飲的“肉食一體化”產業鏈建設,打造高階食品基地。 同時,出台了奶牛基礎質量、擴牛和犢牛補料政策,每頭奶牛補貼1000-1500元,極大地鼓舞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和信心,對行業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做好思想引導工作。 “公地悲劇”與農產品的供求關係密不可分。 過去,農民的慣性思維是注重產量,但做區域品牌要求農產品質量上乘,而優質產品需要高成本、高技術,注定是稀缺的。 隨著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核心產區開始供不應求,如陽澄湖大閘蟹、武昌公尺等是市場上假冒產品的“常客”。 這其實是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的正常過程,引導農民的思想轉向質量優先非常重要。 一是加強對農戶的培訓,不斷提高新型專業農戶素質,定期組織農戶參加高校和專家主導的技能培訓,提高過去的粗放式種植養殖技術,向現代化、智慧型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 二是要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可追溯性。 首先,要建立標準,明確使用區域品牌的產品應達到哪些規格,對品種、重量、包裝等因素做出具體規定,嚴格執行檢測。 在培訓中,將“無標準、無品牌”的理念傳遞給農民,引領農產品分級體系,增加產品細分,對接中高階市場。 正如開頭所提到的,農產品的流通路徑不同於工業品,其“集中-分散-再集中”的運輸機制決定了農產品難以追溯的特點,通過訂單農業和DTC品牌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同時,通過加入省級農產品溯源平台,還可以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秩序。
三是通過當地優質產品鼓勵農戶加入優質農產品生產隊伍,通過適度的推廣和發放獎勵補貼,讓部分生產優質農產品的農戶獲得超額收益,從而吸引當地經營者進入產業鏈。 一般來說,在剛好供不應求的農產品中,有“15“法則,即**為1種同型別普通農產品**5倍,這個範圍內的消費者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對於美國農產品來說,溢價空間也可以適度增加,可以創造創新的加工產品,增加附加值,比如桃子可以做成桃子飲料、果凍、果茶等產品。 注重產權保護,做好品牌推廣。 “公地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於智財權不重視,為什麼區域性農產品公共品牌需要註冊商標?用於保護區域內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確保其在核心產區享受到質優價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對優質農產品生產者的尊重,是行業實現共同繁榮的核心動力, 這必須在法律層面實施。第一次要認識到品牌是智財權,是區域特色產業的“通行證”。 行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要積極承擔侵權責任追究工作,打擊非法使用區域品牌的個人和組織,維護農產品市場秩序。 我一直認為,在農產品市場上證明真實性是非常困難的。 農產品品牌推廣應為消費者提供最關鍵的資訊,如核心產區、生態環境、特色品種等,並通過本質差異體現自身價值,從而能夠從“高品質、高價格”走向“高品質、卓越品牌”。 同時,區域品牌的推廣必須與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只有秦潤的本土農產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和不可替代的價值,首先要滿足“當地人民的幸福”,然後嘗試“給外人驚喜”,依靠歷史文化打造品牌IP,是區域品牌發展的長久之道。
結論
歸根結底,農產品的區域大眾品牌還是要B,未來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有著共同的愛好,他們通過網際網絡聯絡在一起形成乙個社群,人們越來越喜歡消費農產品,為了美觀,為了風味消費, 因此,避免“公地悲劇”是農產品品牌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是踐行品牌農業、為現代農業保駕護航的關鍵點。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4年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的重要喜訊。 通過對九篇文章的梳理,系統分析了區域公眾品牌的“責任感”和“複雜性”,並引用了大量案例輔助理解,希望能對農業領域的從業者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