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吉利、長安、奇瑞、比亞迪銷量的發布,1月份的銷量背後其實有很多亮點。
資料方面,奇瑞、吉利月銷量突破20萬輛,長安汽車銷量突破30萬輛,比亞迪銷量也同比增長,長城高階車型和坦克系列月銷量接近2萬輛! Hi4-T車型的月銷量接近10,000輛。
這些資料是可怕的,但它們也給了我們新的思考。
這些自主品牌獲得巨大增量空間的前提,是它們都具有優秀的前瞻性思維,拿到新能源門票,並依靠賽道優勢淘汰了擁有牌照、油耗和技術三大優勢的落後燃油車。
不過,工信部以40%的滲透率為目標,也對燃油車進行了一定的保障,新能源補貼的下降,這意味著新能源的滲透率無法持續。
業內預計,未來新能源將佔比60%,燃油車將佔比40%左右。
這也意味著,未來要想擁有更大的市場,企業必須把燃油車和新能源並行做,因為新能源的增長曲線會趨於平緩,當落後的燃油車被完全淘汰時,優秀的燃油車植入技術,強化燃油消耗,降低燃油車價格的價值不會消失。
因此,只有新能源車型的企業未來發展壁壘會很強,因為他們將失去剩餘的40%的市場份額。
相反,一開始沒有新能源車型的企業會被對手搶走,未來的發展對於沒有燃油車的企業來說,肯定是很尷尬的。
可以看出,補貼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今年200km以內的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將無法獲得補貼,未來是否要減輕新能源車牌的道路重量也值得思考。
對於整個市場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有新能源需求,尤其是在四五線城市對車牌不敏感,再加上品牌、質量及其最佳因素的影響,在預算範圍內選擇老牌車牌是慣性的消費思維。
新動力企業很難在三、四、五線城市站穩腳跟,一是第一確實高,另乙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燃油車。
市場消費多元化,抓住一二線核心城市新能源需求,三、四、五線市場燃油車需求,是決定企業未來穩健發展的重要途徑。
這兩年新能源發展已經進入儲備開發期,2024年初將有大量新能源汽車擠入市場,確實在增加,內部競爭也更加激烈。
很多人忽略了傳統燃油車的重要性,拿出資料更有說服力。
去年銷量排名前三的車型分別是Model Y、Sylphy、Lavida,前10名車型中仍有4款燃油車,另外兩款Sutar和CS75 PLUS表現相當強勁。
隨著未來技術的同質化、營銷的跟進、生產的穩定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市場的內部競爭將非常激烈,單個企業的優勢將減少。
總而言之,中國是銷量2200萬的一流口,使用者消費的方向完全不同,只有把握不同的需求,才能在市場上穩紮穩打、長久、持續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