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加快構建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度契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2024年10月,**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條文”,其中科技金融居首位;2024年12月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高質量新生產力”列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作為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因素,既是提公升金融服務高質量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重中之重。
科技金融是支援科技創新、助力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資本高質量結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和服務、金融活動組織、金融體系機制和政策的總和。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一系列的改革,我國初步構建了包括銀行信貸、債券市場、**市場、創業投資、保險和融資擔保在內的綜合性、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央行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25萬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為236萬億元,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272萬億元;工信部資料顯示,全國已有16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30%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是實現這一經濟發展奇蹟的基礎。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主要依靠科技創新。 因此,引導適合科技創新的長期資金配置到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節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是科技金融的核心本質。 測算顯示,要實現2024年我國經濟總產值和人均GDP較2024年翻一番的目標,需要在未來十年內保持5%左右的年均GDP增速,這意味著未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需要恢復到25% 甚至更高。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需要保持重點領域和節點產業的投資強度,這些領域的技術變革通過生產網路傳導放大,進而形成溢位效應,對整體經濟發展產生乘數效應。
發展與高質量發展高度契合的科技金融的本質和最終目標,是以最小的金融中介成本,將社會資本配置到帶動中國經濟動能轉變的節點產業和關鍵領域。 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創新科技金融工具和服務,完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
一是聚焦實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等戰略部署,明確專精特新、專精特新、高階製造、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科技金融支撐的節點產業和重點領域, 未來產業等領域。
二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科技資本直接融資比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 科技創新產業具有技術不確定性高、投資回報期長、風險高、溢位力強等特點,對一般社會資本的吸引力較小,如果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往往難以獲得充足、低成本的資本。 高質量的科技金融要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的優勢,積極引導社會中長期資本流向科技創新領域。 一方面,要持續提公升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股權、債權、併購等直接融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通過母板塊和產業板塊投入科技創新領域,促進科技、產業、資本形成良性迴圈,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持續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三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價值評估體系,強化金融體系發現科技創新價值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要推動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作為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尤為關鍵。 研究與開發(R&D)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兩部分組成,其中基礎研究對於重大前沿技術的創新尤為重要,它決定了乙個國家能否持續產生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進而決定了乙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夠達到的高度。 然而,基礎研究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其社會回報遠大於資本回報。 由於現有的企業估值方法難以體現社會回報的價值,企業普遍缺乏投入基礎研究的積極性。 資料顯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佔研發投入總額的比重低於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儘管超過75%的研發投資投資於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而不是基礎研究。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積極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開拓高新技術“無人區”。 為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評價體系,將基礎研究帶來的大於資本回報率的社會回報納入企業評價體系,從而實現科技創新的估值溢價,從而有效激發創新主體投入基礎研究的積極性, 進而推動全社會的創新發展。對於那些單靠市場力量難以投資的底層、重大、前沿科技創新領域,發行長期專項國債可以作為支撐科技金融發展的基本政策工具。 通過發行30-50年的長期專項國債獲得長期資金,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甚至作為長期資金直接支援中小微科技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