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樓市太有趣了,國企賣房不容易,房企100強的總銷售額也大幅下滑,資料顯示,去年房企100強的總銷售額為6家27萬億元,同比減少173%,由於內捲和土地拍賣成本高,開發房屋的業務變成了微利甚至虧損的經營。
據風電資料顯示,截至2月1日,已有54家A股公司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測,其中僅6家預計全年淨利潤實現正增長; 雖然有8家房企盈利,但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淨利潤同比下降超過50%; 49家房企業績同比下降,其中34家房企出現虧損前淨利潤,累計虧損前約486億元至730億元。 這個虧損量遠遠大於盈利的規模,顯然,去年能賺錢的房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房企都面臨著虧損的尷尬。
以綠地為例,在1月30日綠地發布的公告中,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3600億元,但預計2023年淨虧損在70億至90億之間,而2022年同期,綠地錄得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0。1億元,從賺到10個小目標,到丟了近100個小目標,這個差距有多難受,恐怕只有格陵蘭自己和綠地員工才能真正感受到。 綠地也表示,虧損的原因,一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導致其資產下跌; 二是房地產、基礎設施等相關上下游行業低迷,持續三年的困難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導致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毛利率下滑,業績持續承壓。
所以,現在監管和調控面臨的情況是,房企的壓力一直擺在眼前,因為我們之前也說過,今年上半年還是房企還債的高峰期,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銷售收入, 這些房企的違約風險必然會繼續加劇,甚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畢竟前段時間恆大已經開始進入清算階段,這是乙個訊號彈,沒有大到足以讓房企倒閉的房企,恆大如此,其他房企也一樣。近期紓困政策也更加頻繁和刺激,1月26日,召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議,首批專案清單落地。 同時,廣州放寬了全市120平方公尺的購房上限,上海放寬了郊區單房購房門檻,蘇州放開了全部限購,所以會有短期刺激,但要持續還是比較困難的。
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1月重點100個城市新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3%,絕對規模處於2016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 所以,房地產企業其實是慢慢發現的,沒有銷售量作為基礎,守住他們所謂的**也沒有多大意義,央母一直說底層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會給房企融資,但銀行不傻, 而且他們還是願意給那些安全性較高的國企或混搭房企出錢,不會給那些雷暴房企或者已經出現危機的企業,這也讓很多房企雪上加霜,原定的樓房交付更加困難, 因為沒有以價換量的操作,房地產公司也無能為力。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樓市最瘋狂的時代,我們房地產公司的數量高達6萬多家,但經過這幾年的改組,現在剩下的房地產公司數量也就只有1萬多家了。 例如,在美國,只有500家房地產開發商註冊為獨立法人。 之前有專家,我們以後只需要10家房企,今年我們樓市的表現是雙11,也就是銷售面積是11家1億平方公尺,商品房銷售116萬億元,而按照業內最好的話來說,未來房地產市場將維持在10萬億左右的規模,參考發達國家頭部房地產企業6%左右的市場份額,頭部房地產企業的銷售規模將在6000億左右, 於是,隨著“三高”模式的失敗,很多房企都面臨轉型甚至直接破產。
所以其實並不是樓企本身的眼光和實力有多強大,而是這個時代造就了那麼多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樓盤公司,昔日的王者不斷出現,然後水位不斷上漲,客戶買房買涼, 房地產公司賣房賣涼,當地土地算得手抽筋,但這種高槓桿、高周轉的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環境了,市場在不斷萎縮和洗牌,能開發的好地塊越來越稀缺。外圍不能靠概念和幾個地鐵站拉過來,建城難度大。
要知道,廣州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打造珠江新城CBD,其他城市有財力和耐久性,估計會比較困難,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頭幾年第一監獄的炒房者很多都是在所謂的新區, 新城買房,被未來觀念所吸引和束縛,但房企卻逐漸謹慎地拿地和開發,作為普通買家,或者去思考能增加多少槓桿,投機致富可能只存在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