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文字 |Digital Force Field, 作者 |佘宗明。1996年,“墨鏡之王”王家衛萌生了拍一部關於一代武術宗師葉問傳奇人生的電影的想法。 但影片從專案成立(2001年)到開始製作(2009年)到初步完成拍攝(2011年)花了十幾年時間。
2013年1月,《一代宗師》正式上映。 上映後,不少影迷戲稱《一代宗師》為“失蹤的一代”。 沒有別的原因,我已經等太太太久了。
現在看來,比起《一代宗師》更適合稱號的,是蘋果的造車專案(即泰坦計畫)。
雖然《一代宗師》“失蹤”已久,但久違問世,蘋果泰坦計畫啟動10年,卻重蹈鐵達尼號的覆轍——撞上冰山。
這兩天,蘋果內部宣布終止泰坦計畫一事,成為科技圈的熱門話題。 據了解,造車團隊的部分員工將被調到蘋果的人工智慧(AI)部門,投入生成式AI研發。
在學習特斯拉和華為之間,蘋果選擇學習OpenAI,這很尷尬。 估計雷軍在嘆息的人群中是不可或缺的。 蘋果退出造車賽道後,小公尺成了“孤勇者”:說要在一起到底,卻偷偷在腳底抹油?
從短期止損的角度來看,或許正如段永平對OPPO終止澤酷自研晶元業務所評論的那樣,“盡快糾正錯誤,無論價格多大,都是最低價格。
從戰略聚焦的角度來看,此舉或許為重心轉向AI鋪平道路——李翔表示,在戰略層面,如果新業務能夠聚焦乙個,就永遠不會做兩個(汽車和AI),“恆大、樂視等戰略鬧劇不會發生在蘋果身上”。
但如果用十多年前的蘋果看今天的蘋果,很難不為蘋果的定位變化而嘆息。
近十年來,憑藉iPhone拉開移動網際網絡大幕的蘋果,是全球科技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造車曾經是蘋果最雄心勃勃的專案,承載著蘋果對“重建iPhone”的厚望。 要知道,蘋果從一開始就不想再做特斯拉和特斯拉的PK,而是想通過“重新定義汽車”來獲得在汽車領域的地位優勢。 此時,蘋果並沒有放棄“領導者痴迷”。
但現在,市值一直被押注“AI+雲計算”的Microsoft壓壓的蘋果,在節奏上似乎有些混亂:過去幾年,在元宇宙如火如荼的時候,蘋果以AR為切口,指向元宇宙技術樹,最終推出了Vision Pro頭顯, 卻發現,時代的浪潮席捲了元宇宙的渡口,直接來到了AI的港口。
蘋果隨後成為追隨者——朝著 OpenAI 引領的方向追趕。
從領導者到追逐者,可以說蘋果正在“殺死”昔日的蘋果。
蘋果不是小公尺。
小公尺造了一輛車,直到2021年3月才入局,目標就是特斯拉,長得像“公尺斯傑”。 雷軍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乙個重大創業專案”。
目前,雷軍已經沒有小公尺車做不了的煩惱,他擔心的是多少合適,“怕車賣不好,怕賣得太好(產能緊張——等車等——使用者罵)”只是定價問題的衍生物。
蘋果造車,卻一大早就起床了,卻沒趕上晚裝——蘋果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專案,早於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魏曉麗。
問題是:為什麼魏小麗的車早就量產了,連小公尺Su7都開始了進入市場的倒計時,蘋果車卻難以交付? 難道是蘋果的技能不如別人?
當然不是。 直接原因是:蘋果製造了這輛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
蘋果造車,並不打算走特斯拉曾經走過的路,而是錨定了幾乎“一步到天”,直接專注於高水平的自動駕駛技術。
2014年泰坦計畫啟動時,蘋果的四位元老對打造什麼樣的汽車存在分歧:扎德斯基主張製造電動汽車來與特斯拉競爭,而其他人則認為蘋果應該製造一款更難、更有想象力的全自動駕駛汽車。
蘋果最終放棄了漸進路線,選擇了激進的方法。
據專業報道,蘋果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方向是直接採用L5的最高階別,即全自動駕駛,無需有人握著方向盤,踩下剎車油門。
2022年7月,蘋果蘋果車設計圖被洩露:取消方向盤+面對面座椅+可公升降大屏+甲殼蟲式曲面車頂......
2022年7月,蘋果汽車設計圖曝光。
可以看出,在造車上,蘋果想要打造乙個“汽車版的iPhone”,用顛覆性的創新炸毀觀眾。
這與蘋果對智慧型汽車的預測密切相關。
蘋果前工業設計主管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y)表示,自動駕駛對汽車的影響將與多點觸控手勢(用手指點選、滾動和縮放)對iPhone的影響相同,蘋果汽車的未來將不得不像iPhone在智慧型手機行業引發的變化一樣。
有意思的是,因為“特斯拉自動駕駛殺人”論據而辭職的華為自動駕駛前靈魂蘇靜也說過類似的話:在傳統車企眼中,汽車的基礎是汽車,然後電腦嵌入其中,“我們的觀點不同,基礎是電腦,汽車是電腦控制的外圍裝置。 一台大電腦出了問題,結束通話了車。 ”
如果說特斯拉的造車路線是對傳統造車模式的公升級,那麼蘋果的重點就是利用持續公升級,實現對特斯拉的降維打擊。
但蘋果的激進路線有兩面性:一方面,一旦成功,確實可以碾壓那些在自動駕駛方面還在努力從L2爬到L3的車企,獲得領先優勢; 另一方面,技術複雜性決定了其實施的難度將呈指數級增長。 換句話說,蘋果正在錨定乙個超級困難的目標。
基於實際情況,無論是蘋果的雷射雷達路線還是特斯拉的視覺感知路線,短期內都不可能實現全自動駕駛。 馬斯克多年來一直在喊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屢次“彈票”,直到去年8月,小規模試驗的訊息才傳出。
汽車行業專家崔桂林表示,與電氣化行業技術架構領先設計基本明確、市場已達到起飛拐點的情況不同,智慧型駕駛技術路線的領先設計尚未落定(如整體方案是單車自動駕駛AD, 或者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VICAD),而實用的大規模聯網時代還遠未到來(不管叫多少人,人一離開方向盤就是違法的),車內行業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正因為如此,蘋果製造汽車,往往處於“一代人失蹤”的狀態。
自稱“不造車”的華為,長期靠“曲線造車”在汽車市場摘果; 自 2014 年以來一直在製造汽車的蘋果仍在“製造”而不是“汽車”,距離在汽車賽道上複製 iPhone 體驗還有 108,000 英里。
不能說蘋果沒有造車,什麼也沒得到。 在過去的10年裡,蘋果申請了上千項專利,無論是電機、懸架系統、車輛導航,還是自動駕駛、車載硬體、語音識別等,都能體現出蘋果的技術能力。
但這很難與其投資相提並論:據報道,僅在 2020 年,蘋果就宣布將在一年內花費 190 億美元用於汽車研發。 據專業人士估計,截至2022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投資約為300億美元。
擺出一副書生的姿態,卻久久不能交卷,所以蘋果泰坦計畫頭上總有濃密的烏雲:“蘋果這幾年造車:變化、混亂、難產”“蘋果已經n年沒見過車了: 幾次難產,庫克感冒,人事風波,車夢什麼時候才能成真? ”…
值得注意的是,與賈伯斯對汽車專案的雄心壯志不同,庫克與泰坦專案更為疏遠,很少訪問加州矽谷附近的汽車製造專案辦公室,更不用說為它制定明確的戰略計畫了。 隨之而來的是蘋果在製造汽車方面的動搖:泰坦專案多次面臨難產和停滯。
不難理解,庫克在iPhone支撐蘋果業績基本面的情況下沒有造車,造車也沒看到燒錢的終結和盈利的拐點。
但現實一再表明,沒有一家公司能在第一名不把汽車製造當成“第一工程”的前提下,把車造好。
今年 1 月,全球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 (Mark Gurman) 爆料稱,蘋果的 Titan 計畫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原計畫推出具有 L4(高度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現在已轉向更實用的 L2+ 自動駕駛技術,發布時間已從 2026 年推遲到 2028 年或更晚。
將自動駕駛級別從L4降級到L2+,說明蘋果已經放下了“最後的倔強”,向現實低頭。
考慮到能夠達到“L2+”級別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市場已經滾入紅海,幾年後才能亮相的蘋果車能摘出什麼果實?
此外,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告別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在中國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率從2022年的93輛有所提公升2023年為4%至379%;根據瑞銀**的資料,美國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率將從2023年的47%放緩至今年的11%。
ChatGPT和Sora的出現引爆了生成式AI,此時,蘋果放棄汽車專案是合理的。
在《讓子彈飛起來》中,張麻子對黃世朗說:你對我很重要,沒有你,你對我很重要。
Apple Car 對許多汽車公司來說並不重要,但對於沒有 Apple Car 的汽車公司來說卻很重要——誰能低估蘋果的品牌號召力?
在蘋果終止其汽車製造專案後,潛在的競爭對手應該松了一口氣。
在X平台上,電動汽車分析師Sawyer Merrrett評論說:“蘋果花了10年時間試圖用162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製造電動汽車,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定價為10萬美元,這也太難了,利潤太小了。 最初,蘋果希望它成為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但他們沒有車隊,沒有真實世界的資料,也沒有經驗來實現它。 美國只有兩家主要汽車製造商沒有破產:特斯拉和福特。 ”
馬斯克回應:車企的自然狀態就是死亡。 賈躍亭聽說高河汽車是“行業恥辱”,心中一驚。
李翔、何小鵬、雷軍等人都對蘋果終止汽車製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理想汽車CEO李翔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決定,是乙個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機也恰到好處。 人工智慧將成為所有裝置、服務、應用、交易的頂尖入口,成為蘋果的必戰之戰,“汽車電氣化是上半場,人工智慧是後半部分。 ”
蘋果的撤退對汽車行業有著不同的影響,但對於蘋果本身來說,這是乙個重要的訊號,表明庫克時代的蘋果在戰略搖擺中已經失去了領先優勢。
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每當新iPhone發布時,許多評論家都會感嘆蘋果正在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蘋果在細節上只有小的創新和牙膏般的改進,卻沒有大的突破。
推劉海屏,被人吐槽醜; 推動島,有人質疑“都是榮耀手機剩下的”......網友P圖諷刺iPhone後置攝像頭勸阻有濃密恐懼症的人,不時在網路上瘋傳。
只不過,蘋果總能利用市值飆公升,打“蘋果變得平庸”的論點,以達到自尊。
不過,這與其說是庫克時代的蘋果比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更勝一籌,不如說是蘋果依然是移動網際網絡時代的王者——作為正規化革命的發起者,蘋果在移動網際網絡的發展中享受到了最大的紅利。
現在,週期發生了變化。 蘋果很難用移動網際網絡時代的市值增長勢頭來掩蓋AI時代的逐漸平庸。
近兩年,在AI的浪潮下,蘋果似乎有點遲到,與Microsoft和谷歌相比相形見絀。
庫克不想成為賈伯斯,他原本想把“軟硬體一體化”的優勢從iPhone轉移到新能源電動汽車和AR眼鏡上,但前者無疑遭遇了挫折,而後者似乎一直冷淡。
從外面看,時代已經將“通往下乙個時代的門票”鎖定在生成式人工智慧上,ChatGPT憑藉Sora而不是Vision Pro成為了新的“iPhone時刻”的創造者。
也正因為如此,從2024年初開始,蘋果的市值就停滯不前,成為全球市值第一1 公司是Microsoft,背後是英偉達。
畢竟,稱霸移動網際網絡的蘋果只是上個時代的老王,而卡在AI大模型和AI算力上的Microsoft和英偉達,已經達到了AI時代的新王者。
在某種程度上,對AI遲鈍的蘋果本身,已經扼殺了自己對未來的想象。 泰坦專案的流產只不過是蘋果失去領導能力的里程碑事件。
現在,大象正在轉身。
在不久的將來,蘋果很可能會被Microsoft甩得更遠,被英偉達趕上。
今年年初,王家衛執導的年代劇《花兒》火爆。 歸根結底,它之所以能爆炸,是因為人們會“從現在看過去”:到處都是機會的時代已經結束。
蘋果也有過鮮花,但時代正在轉向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