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屆會議的觀察情況
2024年**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擴大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行動,加快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和城鄉融合。 眾所周知,基礎教育提供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關係到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訴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總體上,人民群眾的更高期望和更大追求之間還有較大差距。
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要明確基本意圖,推進戰略。 首先,在基本思想上,要堅持高質量、包容、教育導向。 堅持基礎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圍繞“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構建新型協同教育供給體系,持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教育公平更大、更高質量、更深層次。 將戰略決策和部署有效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可感知、可體驗、可普遍受益、可普遍認同的發展成果,確保人人享有公平發展機遇。 堅持以教育為本,紮實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在積極推進“五育”的同時,按特實施優質教學,為不同人格稟賦的學生充分發展創造適宜條件。 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和思想水平,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領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一生的有用人才。 其次,在推廣策略上,堅持政策保護、制度保駕護航,實施系統化推廣。 2023年,《關於構建高質量均衡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政策的出台,意味著在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上達成了基本共識,形成了內在一致、有效巢狀的推進策略。 各地要落實好,通過優化政策體系,加快縮小地區間、城鄉間、學校間、群體間的教育差距,在高水平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拓展優質教育資源,需要聚焦育人核心,探索數字賦能。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載體,課堂是教育的主戰線。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高質量地貫徹落實國家課程計畫,強化國家課程政策在各級實施的責任,大規模提高教育質量。 通過統籌規劃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全面提公升課程建設和實施質量,形成特色鮮明的優質教育“建設圖”。 根據“一校一策”,制定課程實施的學校規劃,加強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的有效協調,確保三類課程教育一致、內容協調一致,形成課程教育合力。 加強課後服務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和一體化設計,努力形成課後服務統一協調、相輔相成的學校教育新生態。 探索數位化賦能,將教育數位化融入基礎教育全過程和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加速釋放數位化教育潛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個性化發展、課堂素質提公升、學生多維度評價賦能。 充分發揮資料要素作用,構建全面、更具彈性的教育服務快速反應機制,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利用優質數字資源和網路構建不同形態、靈活高效的學習社群,實現自主學習、高階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智慧型學習。
優質的教育資源應該既要做大又要好,做大是前提,分好才是歸宿。 首先,要嚴格按照流程進行,透明地招收學生。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嚴格規範義務教育全過程招生,分配優質教育資源。 建立公平的招生機制,加強對招生工作全過程的監督指導,嚴格督促學校落實招生政策和工作要求。 完善義務教育陽光招生機制,嚴格落實免考、同等招生公民。完善學區劃分,發布公立學校招生資訊和預警機制。 完善多渠道、新載體的招生培養方式,深化集團辦學和學區制度改革,依託聯盟和集團辦學模式,建立更具包容性、更高效的教育新載體和多元化的招生渠道,促進人才培養銜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公升學渠道和多元化的成長路徑。
要分配優質教育資源,還需要擴充套件資源和共享成果。 逐步實現建立城鄉學校“手拉手”結對關係的全覆蓋,促進城鄉義務教育融合發展,支援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優質教育資源的拓展延伸,完善城鄉義務教育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通過遊學等多種形式,推動城鄉學生分享高質量教育發展成果。 進一步擴充套件服務,優化選擇。 盡量在學校內提供優質的“選單式”課後服務,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確保學生在學校裡學、學、學。
作者為北京市教育科學院課程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 2024-03-06, 第二版
作者: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