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群男女同校,是三個教育系統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共同履行育人使命的過程。 在農村領域環境下,農村學校-家庭-社群共生就是以農村學生為中心,以教育為根本目的,以聯動為主線,以活動為途徑,以平台為載體,使校家社群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功能互補, 構建互動機制,共同促進農村學生健康成長。
由於種種原因,農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不平衡、機制不完善。 在農村領域,如何讓教育更貼近農村學生的真實場景和真實需求,如何更好地構建農村學校與社會的合作教育機制並促進其良好執行,是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 農村學校、家庭和社群面臨的實際問題和挑戰。
許多農村學生面臨父母教育不足或教育方式單一的問題。 由於很多父母長期外出工作,農村地區代際扶持的案例較多,父母對子女缺乏陪伴和教育的問題更為突出。 此外,農村家長受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的限制,普遍存在單一說教的現象,對子女的教育管理方法相對簡單。 在不同代際成長的家庭中,祖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代溝,在管教的方式上容易放任和溺愛,也無法幫助孩子的學習和指導,忽視了孩子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形成。
合作觀念薄弱,導致農村學校、家庭和社群之間的溝通問題突出。 農村地區家長與教師的接觸多為“問題型”,家校溝通合作頻率也較低。 一些農村學校沒有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畫,很少有教師接受過家庭教育指導培訓。 在家校溝通方面,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關懷、愛好和個性發展。 在有限的家校合作中,家長往往被動地參與其中。 農村社群對貧困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的關注和幫助較多,對家庭教育觀念的提公升重視較少。
過分依賴學校教育,導致農村學校-家庭-社群教育“營養不良”。 許多農村學生缺乏家長陪伴和監督導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加上社會教育強度薄弱,進一步凸顯了農村本已不力的校-家-社群協同困境。 由於缺乏家庭和社會力量的支援,農村學校教育不得不過於“強”而無法干預,這也導致農村學校在育人道路上存在一些“困難”,教育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2、三方共同推進校-家-社群共育機制科學建設。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農村家庭、學校和社群要加強合作,實現家庭教育的聯動。 這種聯絡不僅是資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知識、經驗和技能的交流和整合。
一是突出鄉村學校的主要智慧,充分發揮學校作為育人主線的作用。 農村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對家長的定期培訓、教育、輔導和輔導,針對各地家長眾多的情況,可以利用家校“空中對話”和“線上互動”,幫助農村家長提高教育素養。 學校在選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路徑方面應發揮有前途和有前途的作用。 在加強家校合作的過程中,也要明確家庭和學校各自的教育責任和邊界,使其既能肩負各自的責任,又能相互配合、相輔相成。
二是搭建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切實構建農村學校-社群共生機制。 農村學校要重視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尋求社會專業機構和個人的指導和幫助,為農村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提供重要支援。 農村有自己獨特的領域和地方特色,學校也可以充分挖掘農村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體驗生活,盡可能拓寬視野。 農村社群也可以積極開展與學校的交流,為農村家長和孩子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共同推動完善學校與社群之間的合作教育體系。
三是連線家庭與社會領域,積極構建農村家庭與社群共生機制。 國家鼓勵學校、社群、社會事業單位、社會工作者等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引導活動,推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引導服務體系。 “鄉鎮”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關係,而“鄉鎮”與家庭、宗族的關係更為密切,也是農村家庭教育發展的寶貴社會文化資源。 要為農村家長創造更多參與社群活動和培訓的機會,或結合當地文化特點組織家庭與鄰里之間的學習社群,幫助農村家長加強與社群和外部世界的聯絡,增強育人的意識和觀念。
3.多措並舉,加強農村家庭建設和指導服務。
農村家庭建設包括農村家庭環境文化建設、農村家庭成員建設、農村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一是重視農村家長的培養,加強農村家長的自強自息和成長。 農村父母總是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這給父母的學習和自我提公升帶來了挑戰。 因此,在農村學校、家庭、社群協同教育過程中,要兼顧農村家長的實際困難和需求,以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的方式,以農村家長能理解、能理解、能操作的方式進行培訓。 例如,通過線上手段,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向家長傳播科學的教育知識和方法,讓農村家長利用零碎的時間去學習和提高。 農村兒童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行為規範、健康養護、網路遊戲監管等方面需要家長特別關注和重視,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是農村家長需要重點培養的內容。
二是積極組建農村社群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公益組織和志願者的力量,助力開展農村民俗家風情建設。 《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援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務活動”。 農村部門、社會組織、學校和社群可以自覺組建校-家-社群男女同校志願者隊伍,邀請有愛心、有意願、有能力的教師、家長、大學生、社群工作者作為志願者,在農村地區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政策、優良家庭文化、科學的育兒理念。 還可以為農村父母提供免費諮詢和指導,幫助他們解答育兒問題。 志願者和志願者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和照顧有生活困難和心理困擾的農村兒童,從而促進農村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是打造農村領域數字資源平台,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平衡與共享。 資訊時代,在農村地區搭建數字資源共享平台,是加強農村與外界聯絡、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通過技術賦能,激發教師等教育主體在農村扎根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平台釋放和傳遞教育資源,從而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流、對話、合作與互動。 教育數字資源平台不僅可以成為校家、社會共生的承載平台,更可以成為城鄉優質資源相互交流共享的平台。 該平台還可開展家長座談會、家長座談會、親子互動日等活動,讓鄉村教師和家長建立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 ** 還需要為農村學生和家長創造條件,在經濟和技術上使用線上和數字資源。
四是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農村家庭文化建設。 當地文化中孕育的有序、勤儉、孝順、睦鄰等傳統美德,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養分。 要讓豐富的鄉土文化成為撬動美德傳承和價值觀傳承的教育支點,引導農村青少年以自信的姿態看待鄉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引導他們愛鄉,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設。
作者:張廣濤單位,西北師範大學; 本文是西北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資助專案“基於農村學生健康成長的家-校-社群協同共生機制建設與執行研究”的研究成果,第2021kyzz01021號)。